- 欢迎访问广东自考网!本站为考生提供广东自考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广东教育考试院eea.gd.gov.cn为准。 自考热线:0755-23224485
广东自考00157管理会计(一)押题复习资料
管理会计概论
考试-知识点押题资料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一)财务会计
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向企业外部的有关利益集团或个人提供他们据以决策的会计信息。财务会计应该遵循会计准则,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和全面的计量、确认、记录与汇总,定期编制财务报告,为企业外部有关利益团体提供其据以决策的有关信息,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二)管理会计及其演进
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的另一分支,服务于企业内部的管理职能的实施,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服务并参与管理活动。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分类、加工整理、分析报告和信息传递等,为企业的决策规划、计划预算、评价与控制等方面提供信息。
管理会计的内容和基本特点
(一)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1.决策与规划会计
决策分析可以区分为短期决策和长期决策分析。短期决策分析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成本与产量问题;其二是成本与收入问题;其三为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长期投资决策是建立在货币时间价值的基础上的。货币时间价值是资本机会成本的体现。是资本对时间的增量,其数值确定与资本的边际成本或边际收入是联系在一起的。
规划会计通过编制计划和预算将决策确定的目标和行动具体化,预算包括生产经营总预算和项目预算。
2.执行与控制会计
执行和控制是保证计划所确定的目标得以实现的实施过程。主要通过计划执行结果与预算的比较,评价执行者的工作成绩,通过差异分析获得反馈信息,以便采取措施,达到控制的目的。
(二)管理会计的特点
1.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 2.方法灵活多样性 3.面向未来的时间特征
4.会计信息不受会计准则约束 5.重视人的行为问题
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和信息质量
(一)企业目标和管理职能
1.企业的目标
以盈利为导向,以酬报其投资者并保证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2.企业管理职能
企业的管理职能主要包括:决策、计划预算、组织实施和评价控制四个方面。
(二)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
1.为决策提供客观可靠信息
2.制定计划编制预算
3.实施经营计划,评价业绩实施控制
4.成本确定和成本计算
(三)管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准确性 2.相关性 3.可理解性 4.及时性 5.成本和效益原则
现代企业环境和当代管理会计发展(20世纪70、80年代)
(一)信息技术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设计;
(二)代理人理论;
(三)价值链分析、作业管理和作业成本计算;
(四)目标成本计算和价值分析;
(五)质量成本与全面质量管理;
(六)适时生产(存货)系统;
(七)综合记分卡。
知识点2 成本性态与变动成本法
(一)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具有两个特点:(1)成本总额不随业务量而变,变现为一固定金额;(2)单位业务量负担的固定成本随业务量的增减变动成反比例变动。
约束性固定成本(受)固定资产折旧费、财产保险费、财产税、房屋设备租赁费
酌量性固定成本(不受)广告和促销费、研究开发费、职工培训费、管理人员薪金
(二)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具有两个特点:
(1)成本总额随业务量的增减变动呈正比例变动;(2)单位业务量的变动成本不受业务量的增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不变。
(三)混合成本
阶梯成本:企业的运货员、质检员等人的工资、固定资产租赁费
阶梯成本的特点是,业务量在一定范围内增长,其发生额固定不变;当业务量增长超过一定限度,其发生额就会跳跃到一个新的水平,然后在业务量增长的一定限额内保持不变。
半变动成本:水电费、煤气费、电话费、机器设备的维修保养费
(四)相关范围
对于固定成本来说,相关范围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特定的期间;二是指特定的业务量水平。
混合成本分解和成本预测
(一)混合成本的分解方法
1.工程成本法
又称作技术测定法,它是由工程技术人员根据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对各种物质消耗逐项进行技术测定,在此基础上来估算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一种方法。
2.账户分析法
账户分析法是指分析人员根据各有关成本明细账的发生额,结合其与业务量的依存关系,对每项成本的具体内容进行直接分析,使其分别归入固定成本或变动成本的一种方法。
3.合同确认法
合同确认法是根据企业与供应单位所订立的经济合同中的费用支付规定和收费 标准,分别确认哪些费用属于固定成本,哪些费用属于变动成本的方法。
4.历史成本分析法
历史成本分析法是根据混合成本在过去一定期间内的成本与业务量的历史资料,采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对其进行数据处理,从而分解出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的一种定量分析法。
(1)高低点法
由于混合成本兼有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两种因素,因而其数学模型可表示为:
Y=a+bX
a=y-bx
(2)散布图法
根据若干时期业务量和成本的历史资料,绘制各时期成本点的散布图,再按目测所得的成本变动趋势画一直线,便可确定成本的固定部分和变动部分。这种方法称为散布图法。
(3)最小平方法
根据若干历史时期业务量和成本的历史资料,运用最小二乘法算出最能代表产量与成本关系的回归直线,并据此确定成本的固定部分和变动部分的方法,又叫回归直线法。
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
(一)完全成本法
产品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
期间费用:固定、变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
(二)变动成本法
固定成本:固定制造、销售、管理费用
变动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销售、管理费用
(三)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区别
1.成本划分的标准、类别及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
完全成本法按照成本的经济用途把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两大类,产品成本包括全部生产成本,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费用处理。变动成本法按照成本性态把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产品成本只包括变动生产成本,固定制造费用则作为期间费用处理。
2.存货计价及成本流程不同
变动成本法下的期末存货是按照变动生产成本计价的,不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完全成本法下期末的产成品和在产品都是按照全部成本计价的,既包括变动成本,也包括一部分固定性制造费用。所以,完全成本法下的存货计价必然高于变动成本法的存货计价。
变动成本法将全部固定制造费用作为从当期销售收入中扣除的已耗费成本,而完全成本法则将固定制造费用作为为耗成本保留在存货成本中,并在以后销售时作为销售成本的一部分从销售收入中扣除。
两种方法的区别还体现在:(1)利润计算公式不同;(2)计算出来的净利润有可能不同。关于这两个方面的区别,将在下面分别展开阐述。
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的损益表
(一)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编制的损益表:
完全成本法下的职能式损益表 变动成本法下的贡献式损益表
销售收入 销售收入
减:销售成本 减:变动成本
期初存货成本 变动生产成本
加:本期生产成本 变动销售费用
可供销售的产品成本 变动管理费用
减:期末存货成本 变动成本合计
销售成本合计
销售毛利 边际贡献
减:营业费用 减: 固定成本
销售费用 固定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固定销售费用
营业费用合计 固定管理费用
营业利润 固定成本合计
营业利润
2.两种成本计算法下营业利润差额的计算公式
营业利润差额 = 完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 - 变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
= 完全成本法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费用 - 完全成本法期初存货吸收的固定费用
= 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期末存货量 – 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期初存货量
3.两种成本计算法下营业利润差额的变动规律
根据上述公式,可以明确两种成本计算法下营业利润差额的变动规律:
(1)当完全成本法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等于期初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时,营业利润差额为零,则两种成本计算法的营业利润必然相等。
(2)当完全成本法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大于期初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时,营业利润差额大于零,则完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一定大于变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
(3)当完全成本法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小于期初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时,营业利润差额小于零,则完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一定小于变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
在特殊条件下,两种成本计算法的营业利润与存货量及产销量有如下关系:
(1)当期末存货量和期初存货量均为零,即产销量绝对平衡时,两种成本计算法的营业利润相等。
(2)当期初存货量为零,期末存货量不为零,即产量大于销量时,完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大于变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
(3)当期末存货量为零,期初存货量不为零,即产量小于销量时,完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小于变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
我们还可进一步推出,当期末存货量和期初存货量均不为零,且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相等(即前后期固定制造费用和产量均不变)时,两种成本计算法所确定的营业利润差额就取决于期末存货量和期初存货量的数量关系,即产销平衡关系:
(1)当期末存货量和期初存货量相等,即产量等于销量、产销相对平衡时,两种成本计算法的营业利润相等。
(2)当期末存货量大于期初存货量,即产量大于销量时,完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大于变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
(3)当期末存货量小于期初存货量,即产量小于销量时,完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小于变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
(三)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1.变动成本法的优点
(1)能够促使企业重视销售,防止盲目生产
(2)能提供企业管理层预测和短期决策的有用信息
(3)有利于企业加强成本控制和正确进行业绩评价
(4)简化成本计算
2.变动成本法的缺点
(1)不符合财务会计的产品成本概念及对外报告的要求
(2)不能适应长期决策的需要
知识点3 本量利分析
本量利关系概述
本量利关系是指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本量利分析就是对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所进行的分析。本量利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短期内产品销售量、销售价格、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以及产品结构等因素的变化对利润的影响,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预测、决策等方面的信息。
(一)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定
1.销售价格固定 2.成本是线性的 3.产销平衡 4.销售组合固定
销售组合是指企业销售的各种产品所组成的比例关系。销售组合固定是假定在一个生产多品种产品的企业,各种产品的销售量占全部产品销售总量的比例保持不变。
(二)本量利关系的基本公式
利润 =销售收入- 变动成本 - 固定成本 P = px-bx-a =(p-b)x-
=销售价格×销售量一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 - 固定成本
=(销售价格一单位变动成本) ×销售量 - 固定成本:
(三)边际贡献及相关指标的计算
单位边际贡献(CM) =销售价格 - 单位变动成本 =p-b
边际贡献(TCM)=销售收入- 变动成本=单位边际贡献×销售量 =px-bx=(p-b)x=CM·x
营业利润(P)=边际贡献 - 固定成本 =TCM - a
边际贡献率 = ×100%= ×100%
变动成本率=×100%=×100%
边际贡献率 + 变动成本率 = 1
边际贡献率 = 1- 变动成本率
本量利分析
(一)盈亏平衡分析
所谓盈亏平衡就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销售收入等于总成本,既不盈利也不亏损、利润为零的状态。盈亏平衡分析就是研究当企业恰好处于盈亏平衡状态时的本量利关系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1.盈亏平衡点的确定
(1)基本等式法
根据公式P=(p-b)x-a,在盈亏平衡状态P=0,则公式就成为:
(p-b)x-a=0
x =
即: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盈亏平衡点销售额=销售价格×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2)边际贡献法
边际贡献(TCM)=固定成本(a)
即:CM·x=a
x =
即: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盈亏平衡点销售额=
(3)本量利分析图
盈亏平衡点也可以用本量利分析图来表示。本量利分析图是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反映企业不同业务量水平条件下的盈亏状况的图形,也称盈亏平衡图。标准本量利图在管理会计中运用最广泛、且能反映最基本的本量利关系。它所反映的总成本是以固定成本为基础,能清晰地反映固定成本总额不变的特点,同时能揭示盈亏平衡点、盈利区与亏损区的关系。
y
px
盈亏平衡点bE
保本额 px0 px线 变动成本
销售总成本线 销售收入总线
a+bx线
亏 损 固定成本
0 保本量x0 x
x-x0
安全边际量
第一,在盈亏平衡点不变的情况下,销售量超过盈亏平衡点一个单位,即可获得一个单位边际贡献的盈利。销售量越大,实现的盈利就越多。
第二,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盈亏平衡点越低,盈利区的面积就会扩大,亏损区的面积就会缩小。
第三,在销售收入既定的情况下,盈亏平衡点的高低取决于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总额的大小。单位变动成本或固定成本总额越小,盈亏平衡点就越低;
2.多品种产品盈亏平衡点分析
第一,计算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率。
第二,计算各种产品的销售比例。计算公式如下:
某种产品销售比例 =
第三,计算各种产品的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
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 =
=
第四,运用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计算综合盈亏平衡点销售额。
综合盈亏平衡点销售额 =
第五,计算各种产品的盈亏平衡点销售额。
某种产品盈亏平衡点销售额 =综合盈亏平衡点销售额×该种产品销售比重
3.安全边际分析
安全边际是指企业预算(或实际)销售量超过盈亏平衡点的差额。这个差额表明从预算销售量到盈亏平衡点有多大的差距,或者说在亏损发生之前销售量可低于预算的数量。
安全边际=预算(或实际)销售量 - 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或 安全边际=预算(或实际)销售额 - 盈亏平衡点销售额
企业的销售量超过盈亏平衡点越多,安全边际就越大,说明企业发生亏损的可能性就越小,企业的经营也就越安全。。
衡量企业经营安全程度的相对数指标是安全边际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安全边际率= ×100%
营业利润 = 安全边际(数量) ×单位边际贡献
营业利润 = 安全边际(金额) ×边际贡献率
销售利润率与安全边际率和边际贡献率的关系,需要掌握公式:
销售利润率 = 安全边际率×边际贡献率
(二)保利分析
保利分析是指在假定售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均已知的情况下,为确定保证目标利润实现而应达到的销售量或销售额而采用的一种分析方法,
1.目标利润的确定
所谓目标利润是指企业在未来计划期间内,经过努力应该达到的最优化利润目标。
2.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量的确定
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量,是指在价格和成本水平既定的条件下,为保证事先确定的目标利润能够实现而应当达到的销售量和销售额。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量(额)的计算公式和盈亏平衡点的计算公式基本相似,其计算公式表示如下:
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量 =
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额 =
(四)实现目标利润的其他因素的确定
在保利分析中,也可以分析、计算在预计销售量一定的情况下,为保证实现目标利润的售价、单位变动成本或固定成本应为多少。在这种情况下,保利分析的公式表示如下:
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 +
实现目标利润的单位变动成本=销售价格 -
实现目标利润的固定成本=(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 ×销售量-目标利润
本量利与相关因素变动分析
(一)销售价格变动的影响
销售价格的变动会引起单位边 际贡献和边际贡献率向同方向变动,从而会改变盈亏平衡点。如果其他因素不变,提高产品 销售价格,则会增大单位边际贡献和边际贡献率,在本量利图中,表现为销售收入线向上倾 斜,导致盈亏平衡点降低,在一定销售量下实现的利润将会增加,或亏损将会减少;
(二)单位变动成本变动的影响
单位变动成本的变动会引起单位边际贡献和边际贡献率向相反方向变动,从而改变盈亏平衡点。如果其他因素不变,提高单位变动成本,则会减少单位边际贡献和边际贡献率,在本量利图中,表现为总成本线向上倾斜,导致盈亏平衡点上升,一定销售量下实现的利润将会减少;
(三)固定成本变动的影响
固定成本的大小与企业经营规模直接相关。企业的经营规模越大,固定成本就越大,盈亏平衡点也就越高。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固定成本总额提高,则在本量利图中,会抬高总成本线的位置,导致盈亏平衡点上升,一定销售量下实现的利润将会减少。
(四)多因素同时变动的影响
上述分析都是以假定某一因素变动时其他因素不变为前提条件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可能会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同时改变多个因素来调整盈亏平衡点,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
考点四 : 本量利分析的应用
(一)经营杠杆在利润预测中的应用
1.经营杠杆作用
当产品产销量增加时,会使单位产品固定成本降低,从而提高单位产品利润,并使利润的增长幅度大于产销量的增长幅度;反之,当产品产销量下降时,会使单位产品固定成本上升,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利润,并使利润的下降幅度大于产销量的下降幅度。只要有固定成本存在,利润的变动幅度就会大于产销量的变动幅度,这种产销量较小幅度变动引起利润较大幅度变动的现象就称为经营杠杆作用。经营杠杆能反映企业的经营风险,并能帮助企业进行科学的利润预测分析,因而是本量利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
2.经营杠杆系数
衡量经营杠杆作用的指标是经营杠杆系数。经营杠杆系数是指利润变动百分比相当于销 售量变动百分比的倍数。其理论计算公式如下:
经营杠杆系数 =
在实际工作中,经营杠杆系数可以根据计划期的有关预算资料,按以下简化公式计算:
经营杠杆系数 =
利用经营杠杆系数就可以预测销售量变动对计划期利润的影响程度。
计划期利润变动百分比=销售量变动百分比×经营杠杆系数
3.经营与经营风险
当销售量增加时,营业利润将以经营杠杆系数为倍数的幅度增加;反之,当销售量减少时,营业利润也将以经营杠杆系数为倍数的幅度下降。由此可见,经营杠杆系数扩大了市场和生产等不确定因素对利润变动的影响,而且经营杠杆系数越大,营业利润对销售变动也越敏感,变动也越剧烈,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就越大。因此,经营杠杆系数反映了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程度。一般情况下,对销售量很不稳定的企业,保持较低水平的经营杠杆系数是有利的,这样可以减轻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
影响经营杠杆系数大小有两个重要因素——固定成本和销售量。
(1)固定成本对经营杠杆系数的影响
经营杠杆系数总是大于1,而且经营杠杆系数将随固定成本的变化呈同方向变动。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固定成本越高,经营杠杆系数越大,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就越大;反之,固定成本越低,经营杠杆系数越小,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就越小。
(2)销售量对经营杠杆系数的影响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营杠杆系数是随着销售量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动的,即销售量上升,经营杠杆系数下降,经营风险也随之降低;反之,销售量下降,经营杠杆系数上升,从而使经营风险增大。
(二)本量利分析在经营决策中的应用
在运用本量利方法进行决策,所评价的各备选方案通常不涉及收入,只涉及成本,因此,可依据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备选方案的择优,即通过比较不同业务量下各备选方案的总成本,选择总成本最小的方案为最满意方案。在生产经营决策中,应用本量利分析的关键在于确定成本无差别点。所谓成本无差别点是指使两个备选方案总成本相等的业务量。
计算成本无差别点时,需要考虑每个方案的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而且方案之间的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水平应处于此种状况:如果一个方案的固定成本大于另一个方案的固定成本,则该方案的单位变动成本应小于另一方案的单位变动成本,否则无法应用此法。
设第一个方案的固定成本为a1,单位变动成本为b1。;第二个方案的固定成本为a2,单位变动成本为b2,且满足a1>a2,b1
a1+b1x=a2+b2x
成本无差别点业务量 = =
将预计的业务量与成本无差别点业务量进行比较,就可以做出选择哪种方案的决策。
知识点4 经营决策分析
决策分析概述
(一)决策及决策分析的含义
决策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借助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进行分析比较,权衡利弊得失,从中选择最满意(或最优)方案的过程。简单说,决策就是选择的过程,是对未来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进行选择或做出决定。管理会计中的决策分析是指为实现企业的预定目标,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对与企业未来经营战略、方针或措施有关的各种备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过程。
(二)决策的特征
1.决策总是面向未来 2.决策要有明确的目标 3.决策要考虑人的因素
(四)决策分析的程序
1.确定决策目标 2.收集与决策目标相关的信息 3.提出实现目标的各种备选方案
4.选择最满意方案 5.决策方案的实施和跟踪反馈
经营决策分析中的相关成本与无关成本概念
(一)相关成本的含义
相关成本是指由某项特定决策方案直接引起的未来成本支出,并且是不同方案之间有差别的未来成本。
相关成本必须具有以下两方面的基本特征:
(1)相关成本是预计的未来成本;(2)相关成本是有差别的未来成本。
(二)常见的相关成本概念
1.增量成本
增量成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增量成本是指因实施某项具体方案而引起的成本,如果不采纳该方案,则增量成本就不会发生。
2.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在决策分析过程中,由于选择了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丧失的潜在收益。企业的某些经济资源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用途,但在经济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将资源用于某一方面就不能同时用于另一方面。
3.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是指按照现行市场价格购买功能与某项现有资产相同或相似的资产所需要支付的成本。
4.可避免成本
可避免成本是指如果选择某个特定方案就可以消除的成本。
5.专属成本
专属成本是指那些能够明确归属于某一特定决策方案的固定成本,也称直接归属固定成本。专属成本是决策方案的相关成本。
6.可分成本
可分成本是指在联产品或半成品的生产决策中,对于已经分离的联产品或已产出的半成品进行深加工而追加发生的成本。
(三)无关成本概念
1.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由过去的决策所引起并已经发生的实际支出,不是现在或将来决策所能改变的成本。
2.不可避免成本
不可避免成本与可避免成本相对,是指不论管理层作出何种决策都不能改变其发生数额的成本。
3.共同成本
共同成本与专属成本相对,是指由多个方案共同负担的固定成本,也就是各方案之间没有差别的成本。
4.联合成本
联合成本与可分成本相对,是指联产品在分离之前的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应由所有联产品共同负担的生产成本。
经营决策分析方法
(一)差量分析法 (二)边际贡献分析法 (三)本量利分析法
生产决策分析
(一)特殊订单的决策
(1)在剩余生产能力无其他用途的情况下,如果接受特殊订单不需要追加专属成本,那么只要该特殊订单的出价大于产品单位变动成本,也就是该特殊订单能提供边际贡献时,就可以接受该订单。
(2)在剩余生产能力无其他用途的情况下,如果接受特殊订单需要追加专属成本,那么接受此特殊订单的条件是该订单产生的边际贡献应大于专属成本,也就是特殊订单的相关损益应大于零。
(3)如果剩余生产能力具有其他方面的用途,那么就应当将在其他用途上产生的收益作为接受特殊订单的机会成本。
(4)如果特殊订单的订货数量超过了剩余生产能力的生产量,则接受该订单将会放弃部分正常生产量的销售,也就是将部分正常销售量转入了该特殊订单,这种情况下,就应将由此放弃正常销售产生的边际贡献作为特殊订单的机会成本。
(二)亏损产品是否停产或亏损部门是否撤消的决策
(1)当亏损产品的生产能力无其他用途时,只要亏损产品能产生边际贡献就不应当停产。
(2)若亏损产品的生产能力可以转作它用,即亏损产品停产后,其闲置下来的设备可用于生产其他产品,只要转产后所产生的边际贡献大于亏损产品所提供的边际贡献,那么这一转产方案就是可行的。
(四)联产品是否进一步加工的决策
联产品是指投入同一种原材料在同一生产过程中同时生产出来的若干种经济价值较大的产品。对这类决策问题,一般可采用差量分析法。
知识点5 经营与定价决策
定价目标及影响价格的因素(P124-126)
(一)定价目标
1.以获得最大利润为定价目标
这一目标又包括以下三种类型:(1)以扩大当前利润为目标;(2)以一定的预期利润率为目标;(3)以获得合理利润为目标。
2.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定价目标
3.以适应或避免竞争为定价目标
(二)影响产品价格的因素
1.产品价值
2.市场供求关系
3.价格政策
4.产品寿命周期
一个典型的产品寿命周期要经过四个阶段:进入市场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饱和及衰退阶段。
5.市场竞争类型
完全竞争、垄断性竞争、寡头垄断、纯粹性垄断等四种类型。
以市场为导向的定价策略
(二)非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定价决策
1.公式法
公式法是指通过对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进行预测,建立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方程式以及销售成本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方程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销售收人和销售成本方程式求导数来确定产品的最优销售价格和最优销售量的一种方法。
2.列表法
列表法是根据不同价格下的不同销售量列表计算边际收入和边际成本的方法。在离散条件下,除了边际利润等于零时可以找到最优售价外,如果无法找到边际利润等于零,则最优售价的位置应该在边际利润为不小于零的最小值的地方。
以成本为导向的定价决策
(一)成本加成定价法
产品价格 = 单位产品成本+(单位产品成本×加成率)
= 单位产品成本×(1+加成率)
1.全部成本加成定价法
单位产品总成本是产品的生产成本加上分配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因而也称为单位全部分配成本。
以单位产品总成本为基础的定价公式如下:
产品价格 = 单位产品总成本×(1+加成率)
以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为基础的定价公式如下:
产品价格 = 单位产品生产成本×(1+加成率)
以全部成本为基础的成本加成定价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产品或劳务的价格必须要补偿全部成本并应获得正常利润。如果单位总成本或单位生产成本计算正确的话,那么在一般情况下,以单位总成本或单位生产成本为基础制定的产品或劳务价格,能够保证企业获得一定的利润。
(2)全部成本可以证明产品或劳务价格的正确性。消费者一般理解企业为了维持经营,必须要在其销售的产品或劳务中赚取一定的利润。因而,在产品或劳务总成本的基础上加上合理利润的价格对购买者来说是公道的。
(3)全部成本信息可以从会计部门容易地获得。一旦取得总成本或生产成本应有的估计数,则相应价格的计算就比较简单,而且易于理解。因此,全部成本加成定价法是一种简单、快速的定价方法。
以全部成本为基础的成本加成定价法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1)对于一个正常生产的产品而言,以全都成本加成确定的价格可以实现目标利润,但不可能使利润达到最大化。
(2)如果实际产量与预计产量之间相差很大,那么实际单位总成本或单位生产成本就会与定价基础的预计成本相差很大,企业实际取得的加成率也相应发生变化。这会使以预计产量为基础确定的最初售价显得不合理。
(3)以全部成本为基础的成本加成并未区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这就不便于进行本量利分析,不能预测价格和销售量的变动对利润的真正影响程度,因此,全部成本加成定价法不适用于短期定价决策。
2.变动成本加成定价法
以单位产品变动总成本为基础的定价公式如下:
产品价格 = 单位产品变动总成本×(1+加成率)
以单位产品变动生产成本为基础的定价公式如下:
产品价格 = 单位产品变动生产成本×(1+加成率)
以变动成本为基础的成本加成定价法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变动成本注重的是与产品或劳务相关的成本,它不要求将共同性的固定成本分配于各个产品或劳务上,所以它特别适用于短期定价决策。
(2)由于变动成本法区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那么就可以利用本量利分析来考察价格和销售量的变动对利润的影响,并有助于管理部门建立盈亏平衡分析和边际贡献分析的相关概念,从而可以制定出使企业利润增长的价格。
(3)在短期定价决策中,通常最低价格就是接受订单所增加的变动成本,在变动成本基础上,按照企业规定的加成率所确定的价格就可以使企业增加盈利。因此,变动成本加成定价法也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定价方法。
以变动成本为基础的成本加成定价法的主要缺点在于:
如果以产品或劳务的变动成本作为定价的最低限额,而固定成本如果在企业成本中占很大比重,那么就有可能会把价格定得太低而不能弥补固定成本,最终会给企业带来灾难。因此,如果以变动成本作为成本加成定价法的基础,在加成率中就应该考虑相关的固定成本。特别是对正常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管理部门就应该确定较高的加成率,以确保价格能补偿全部成本。
(二)加成率的确定
目标利润 = 平均投资总额×目标投资报酬率
加成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以产品总成本为基础的加成率:
加成率= ×100%
以产品生产成本为基础的加成率:
加成率=×100%
以产品变动总成本为基础的加成率:
加成率=×100%
以产品变动生产成本为基础的加成率:
加成率=×100%
其他定价策略
(一)最低定价法
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当企业满负荷工作时,可以按照以下原则对产品定价:如果企业进一步生产盈利性更强的其他产品时,不会导致企业的利润下降,这时的价格就是该产品的最低价格。在最低价格之上的任何增量金额都将会给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
企业在确定某产品的最低价格时,如果资源是稀缺的,则必须考虑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所耗用资源的机会成本。因此,生产某产品的最低价格应该由两部分构成:
(1)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所发生的增量成本;
(2)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所耗用资源的机会成本。
(二)差别对待定价策略
差别对待定价是指企业对同一种产品或劳务根据消费者不同的需求而制定不同的价格。这种价格差异主要反映需求的不同,而不反映成本费用上的差异。差别对待定价策略主要有以下四种:
(1)依据消费者对象差别定价。
(2)依据产品型号或形式差异定价。
(3)依据位置差异定价。
(4)依据时间差异定价。
(三)新产品的定价策略
1.撇油性定价
撇油性定价是指在新产品刚上市场时,把产品的价格定得很高,同时花费巨额广告费用和销售费用促销。以后随着市场扩大,竞争加剧,再把价格逐步降低。
2.渗透性定价
渗透性定价是指在新产品刚上市场时,为了开拓新产品市场,把产品的价格定得较低,以吸引大量顾客,提高市场占有率,赢得竞争优势后再逐步提价。
知识点6 长期投资决策分析
长期投资决策分析的基本因素
(一)货币时间价值一般是指货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增殖。
1.一次性收付款项的终值和现值的计算
FV = PV·(1+i)n = PV·FVIFin
PV = FV· = FV·PVIFin
其中:FV为复利终值,PV为复利现值,FVIFin 为复利终值系数,PVIFin为复利现值系数。
2.普通年金终值和现值的计算
FVA = A· = A·FVIFAin
PVA = A· = A·PVIFAin
其中:FVA为年金终值,PVA为年金现值,FVIFAin 为年金终值系数,PVIFAin为年金现值系数。
除了上述根据已知的年金计算年金终值或年金现值外,也可以根据已知的终值或现值计算年金。
A =
A =
(二)现金流量
一个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一般由初始现金流量、营业现金流量和终结现金流量三部分构成。
1.初始现金流量。
(1)固定资产投资; (2)增加的营运资金; (3)其他投资费用; (4)原有固定资产的出售收入。
2.营业现金流量。
(1)营业收入;
(2)付现成本。付现成本又称付现的营运成本或经营成本,是指在项目寿命期内为满足正常生产经营需要而动用现金支付的成本费用。 (3)各项税款。
3.终结现金流量。
(1)固定资产残值收入; (2)营运资金的收回。
各年营业净现金流量=该年营业收入-该年付现成本-该年所得税
各年营业净现金流量=该年税后净利润+该年折旧+该年摊销额
(三)资本成本和要求报酬率
1.资本成本。资本成本是指使用资本所要支付的代价,通常包括资金使用费用和筹资费用两部分内容。
资本成本=利息费用(1-所得税率)/筹资数额-筹资费用
K =I(1-T)/P-F
2.要求报酬率=K=WiKi Wi----第i种资本来源所占比重,Ki----第i种资本来源筹资成本
长期投资方案分析评价的基本方法
(一)非折现的现金流量法
非贴现现金流量指标是指不考虑时间价值的各种指标。
1.投资回收期
如果每年的营业净现金流量(NCF)相等,则投资回收期可按下式计算:
投资回收期=
如果每年的营业净现金流量(NCF)不相等,
回收期=m+NCFt/NCFm+1
m----为累计净现金流量栏中最后一项负值所对应的年数、NCFt----为累计净现金流量最后一项负值
NCFm+1-------为m+1年净现金流量
2.平均报酬率法
平均报酬率(ARR)=年平均净利润/初始投资额
(二)折现的现金流量法
1.净现值法
(1)净现值的概念
净现值是指将各年的净现金流量按照要求的报酬率或资本成本折算为现值的合计。
(2)净现值的计算。
净现值的计算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第一步:计算各年的净现金流量。
第二步:计算未来经营期间报酬的总现值。这又可分成三步:
将各年的营业净现金流量折算成现值。
如果每年的NCF相等,则按年金法折成现值;如果每年的NCF不相等,则先对每年的NCF进行贴现,然后加以合计。
(2)将终结现金流量折算成现值。
(3)计算未来经营期间报酬的总现值。
第三步:将建设期间各期的初始投资额折成现值。
第四步:计算投资方案的净现值。
(3)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
投资方案的NPV≥0,接受投资方案;
投资方案的NPV<0,拒绝投资方案。
如果有多个互斥方案,它们的投资额都相同,且净现值均大于零,那么净现值最大的投资方案为最优方案。
净现值法具有的优点:(1)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2)考虑了项目寿命期内的全部净现金流量,体现了流动性与收益性的统一;(3)考虑了投资的风险性。
净现值法的局限性:(1)不能揭示各个投资方案本身可达到的实际报酬率水平;(2)净现值是一个绝对数指标,只能反映某个单独投资方案的投资与收益关系。如果几个投资方案的初始投资额不相同,那么仅以净现值的大小是无法确定投资方案获利水平的高低,因而就不能作出正确的评价;(3)投资者所要求的报酬率或资本成本的确定比较困难。
2.获利指数法
(1)获利指数的计算。获利指数又称现值指数(用PI表示),是投资项目未来报酬的总现值与初始投资额的现值之比。
获利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PI=
(2)现值指数的计算步骤。现值指数的计算过程是:
第一步:计算未来报酬的总现值。这与计算净现值所采用的方法相同。
第二步:计算现值指数,即根据未来的报酬总现值和初始投资额现值之比计算现值指数。
(3)现值指数法的决策规则。
投资方案的PI≥1,接受投资方案;
投资方案的PI<1,拒绝投资方案。
如果几个互斥方案的投资额都相同,且现值指数均大于1,那么现值指数越大,投资方案越好。
一般情况下,用现值指数法得出的结论与用净现值法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但是,当不同投资项目的初始投资额不同时,有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
3.内部报酬率法
内部报酬率又称内含报酬率(用IRR来表示),是使投资项目的净现值等于零的折现率。
内部报酬率的计算步骤:
(1)在每期现金流入量不相等的情况下,内部报酬率要通过“逐次测试”来确定。其计算方法是:
①估计一个折现率,并以此率计算各年现金流入量的现值,然后把加计的总数减去投资额,如差额(即净现值)为正数,则表示估计的折现率小于该方案可能达到的内部收益率,这时应提高估计的折现率,再进行测算,直到测算的净现值正数下降到接近于零为止;如果差额(即净现值)为负数,则表示估计的折现率大于该方案可能达到的内部收益率,这时应降低估计的折现率,再进行测算。如此经过逐次测算,即可求出由正到负的两个相邻的折现率。
②依据正负相邻的折现率,采用内插法计算出方案的内部收益率。
(2)如果每期现金流入量相等,也就是表现为年金的形式,内部报酬率的计算方法是:
①以原始投资额除以年金金额,计算年金现值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现值系数=原始投资额/年金金额
②从年金现值表中找出在相同期数里与上述现值系数相邻的折现率。
③依据两个相邻的折现率和已计算的现值系数,采用内插法计算出投资方案的内部报酬率。
(3)内部报酬率法的决策规则
用IRR表示内部报酬率,内部报酬率法的决策标准是:
投资方案的IRR≥要求的报酬率或资本成本,接受投资方案;
投资方案的IRR<要求的报酬率或资本成本,拒绝投资方案。
如果几个互斥方案的投资额都相同,且内部报酬率均大于要求的报酬率或资本成本,则内部报酬率越大的方案越好。
(4)内部报酬率法的优缺点
内部报酬率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反映了投资项目的真实报酬率,概念也易于理解。但这种方法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一个投资方案可能同时有多个内部报酬率,从而无法确定真实的内部报酬率。
4.三种方法的关系
对同一投资方案,其净现值NPV、获利指数PI和内部报酬率IRR之间存在以下数量关系(K为要求的报酬率):
当NPV>0时,PI>1,IRR>K;
当NPV=0时,PI=1,IRR=K;
当NPV<0时,PI<1,IRR
根据上述关系,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就同一投资方案而言,无论是运用净现值法还是内部报酬率法,都可以得出相同的接受或拒绝方案的结论。但是如果在两个互斥投资方案中选择其中之一,则用上述两种方法评估的结果有可能正好相反。
造成净现值法与内部报酬率法发生矛盾的最基本原因,是由于这两种方法对再投资的报酬率的假设各不相同。一般认为,净现值法的再投资报酬率假设比内部报酬率法更为合理。 尽管内部报酬率法有一定的优势,但净现值法从总体上说还是优于内部报酬率法。
总之,在无资金限量的情况下,利用净现值法在所有的投资评价中都能作出正确的决策。而利用内部报酬率和获利指数在采纳与否决策中也能作出正确的决策,但在互斥选择决策中有时会作出错误的决策。因而,在这三种评价方法中,净现值是最好的评价方法。
三、长期投资决策案例分析
要学会运用决策分析方法特别是净现值法进行扩充型投资的决策分析。
(一)购置设备扩大生产能力
(二)建设新生产线
(三)专卖权:扩大市场
重点掌握经营期间每年营业现金流量的计算。
每年现金流量 =年现金流入-年现金流出
=每年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
=净利润+折旧
=(每年营业收入-付现成本)*(1-所得税率)+折旧* 所得税率
知识点7 全面预算
全面预算的意义和内容
(一)全面预算的意义
1.明确企业各级各部门工作的目标
2.是企业内部各部门间工作的协调工具
3.有助于收入提升与成本节约
4.提供了企业进行工作业绩评价的标准
(二)全面预算的特点
1.全员参与。 2.全额预算。 3.全程实施。
(三)全面预算的内容
1.营业预算
制造业的营业预算包括:(1)销售预算;(2)生产预算;(3)直接材料采购预算; (4)直接人工预算;(5)制造费用预算;(6)期末存货预算;(7)销售成本预算;(8)营业费用预算或称销售及管理费用预算;(9)预计损益表。
2.财务预算
内容包括:(1)资本支出预算;(2)现金预算;(3)预计资产负债表。
全面预算的编制
全面预算的编制程序:
(1)明确的战略规划;
(2)预算委员会提出预算期的企业生产经营总体目标及各部门的具体任务,确定预算的总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针和原则;
(3)编制分项预算草案;
(4)汇总上报分项预算草案,编制全面预算草案;
(5)确定全面预算;
(6)审议批准;
(7)下达执行;
(8)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取得反馈信息用于监控及决策。
(二)全面预算编制原理
1.销售预算
预计销售收入=预计销售量*预计销售单价
2.生产预算
预计销售量+预计期末产成品存货=预计可供销量—预计期初产成品存货=预计生产量
3.直接材料预算
预计材料消耗量+预计期末存货=需要量合计—预计材料期初存货=预计材料采购量
4.直接人工成本预算
预计生产量*单位产品直接人工小时=预计生产用人工总小时*小时工资率=预计的直接人工成本
5.制造费用预算
制造费用预算是指除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以外的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有的其他成本预算,也称为间接成本预算。
预计变动性制造费用+预计固定性制造费用=预计制造费用合计—预计费用摊销、折旧等=预计需用现金支付的制造费用
6.单位生产成本预算
7.销售及管理费用预算。 销售及管理费用预算包括预算期内将发生的除制造费用以外的各项费用。
8.其他现金收支预算
9.现金预算
期初现金金额+各项预算现金收入=当期筹资前科得到的现金合计—现金预算现金支出=现金多余或不足+现金的筹集或运用=期末现金余额
10.预计收益表
11.预计资产负债表
预算编制的其他方法
固定预算是以业务量水平为基础编制的,也就是说作为固定预算编制依据的成本费用和利润信息都只是在一个预定的销量和生产量水平的基础上确定的。
1.固定预算的特点
(1)预算仅以某个估计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为编制基础,不考虑实际产销量与预算产销量发生的差异;(2)在一个控制期内,当实际产销量已经确定时,固定预算产销量不根据实际产销量进行相应调整。
2.固定预算的缺点
(1)在市场变化较快、较大时,不利于控制经济活动和进行工作成果评价;(2)实际执行时会发生一些困难;(3)原预算不能适应新的变动情况;(4)在执行一个阶段后,常使管理人员只考虑剩下阶段的活动,而忽视了企业的长远打算。
弹性预算是为克服固定预算缺点而设计的,它在成本性态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按一系列可能达到的预计业务量水平而编制的能适应多种情况的预算。弹性预算,也称为变动预算。
弹性预算有两个显著特点:(1)弹性预算是按一系列业务量水平编制的,从而扩大了预算的适用范围;(2)弹性预算是按成本的不同性态分类列示的,便于在计划终了时计算实际业务量的预算成本,使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和考核以及各项费用的实际发生数与相应产量下的费用预算数具有可比性。
滚动预算又称连续预算,其基本特点是预算期总是保持12个月,每过1个月,都要根据新的情况进行调整,在原来预算期末再加1个月的预算,从而使总预算经常保持12个月的预算期。
1.滚动预算的优点
滚动预算的优点在于:保持预算的完整性、持续性,从动态预算中把握企业的未来;能使各级管理人员始终对未来12个月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所考虑和规划,从而有利于生产经营稳定而有序地进行,减少预算编制中的不确定性;由于预算的不断调整,使预算与实际情况更相适应,有利于充分发挥预算的指导和控制作用,对管理者有较好的激励作用。
2.滚动预算的缺点
首先滚动预算使得预算编制过程将消耗更多的时间、金钱,需要更多的努力。其次对预算的修订可能涉及对标准成本的修订,从而导致对存货计价基础的修订。这将导致在会计部门花费较大的管理努力调整会计工作,以跟上滚动预算的变化。最后频繁的预算编制有可能给那些怀疑预算价值的管理者提供否定预算价值的借口。
零基预算法,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对任何一种费用的开支数,不是以过去预算水平或现有费用开支水平为基础,即不考虑以往情况,而是一切从零开始,根据其必要性来确定预算期内费用支出数额。
1.零基预算的优点
零基预算的优点在于:首先以零为起点有可能找出和去除低效率或过时的经营方式,引导员工避免浪费性支出;其次对所有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有利于合理地进行资源分配,可以通过将雇员引导到以更好的方式去工作来强化激励的作用;最后为管理者适应企业环境变化提供了预算和计划工具。
2.零基预算的缺点
但零基预算也存在一定的缺点,首先采取零基预算可能会过分强调短期利益,而损害企业长期利益;其次管理者可能需要培训有关人员的零基预算技能,而且编制零基预算的工作量大,预算成本相对较高;再者各项费用支出预算等级的划分具有主观性,易引起部门间的矛盾。
知识点8 标准成本与差异分析
标准成本系统及其作用
(一)标准成本系统
标准成本系统是集成本分析、成本控制和成本计算为一体的成本计算模式,它包括成本标准的制定、成本差异分析和成本计算及账务处理三大部分。
(二)标准成本系统的作用
1.控制成本,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2.正确评价和考核工作成果,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3.为企业的预算编制和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4.简化成本计算,为对外财务报表的编制提供资料
(三)标准成本的类型
1.理想的标准成本
理想的标准成本是最高要求的标准成本,它是以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设备的运行和工人的技术水平都处于最佳状态为基础所确定的单位产品的成本。
2.正常的标准成本
正常标准成本是指根据企业正常的开工情况、正常的工作效率以及正常的价格水平来确定的。
3.现行可达到的标准成本
现行可达到的标准成本是指在企业现行的生产经营条件下,在预计可能达到的开工率下,考虑了平均的先进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而确定的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的制定
(二)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的制定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计算公式: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 =∑(直接材料标准用量×直接材料标准价格)
(三)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的确定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计算公式: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 =直接人工标准工时×直接人工标准工资率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 =∑(各项作业标准工时×相应的标准工资率)
(四)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制定
1.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计算公式: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分配基础标准用量
2.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计算公式: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分配基础标准用量
产品单位标准成本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人工标准成本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成本差异分析
(一)成本差异分析的基本模式
价格差异计算公式:
价格差异 =(实际用量×实际价格)一(实际用量×标准价格)
=实际用量×(实际价格一标准价格)
数量差异计算公式:
数量差异 =(实际用量×标准价格)一(标准用量×标准价格)
=(实际用量一标准用量)×标准价格
(二)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析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计算公式: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 =(材料实际用量×实际价格)-(材料实际用量×标准价格)
=材料实际用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直接材料数量差异计算公式:
直接材料数量差异 =(材料实际用量×标准价格)-(材料标准用量×标准价格)
=(材料实际用量-标准用量)×标准价格
(三)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的分析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包括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和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 =(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实际工时×标准工资率)
=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 =(实际工时×标准工资率)-(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实际工时一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四)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分析
1.变动制造费用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包括变动制造费用支出差异和变动制造费效率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支出差异 =(实际费用分配率一标准费用分配率)×分配基础实际用量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分配基础实际用量一分配基础标准用量)×标准费用分配率
2.固定制造费用差异
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分解为:支出差异、效率差异和生产能力利用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支出差异 =固定费用实际发生总额-固定费用预算总额
固定制造费用生产能力差异
= 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总额 - 按实际用量和标准分配率计算的固定制造费用
=(分配基础预计用量-分配基础实际用量)×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 按实际用量和标准分配率计算的固定制造费用
- 按实际用量应分配的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分配基础实际用量一分配基础标准用量)×标准费用分配率
(五)成本差异的追踪调查
1.例外管理原则与成本差异调查分析
实行例外管理应关注:(1)差异的规模;(2)差异发生的频率;(3)差异的发展趋势;
(4)成本差异的追踪调查同成本与效益原则。
2.业绩的评价和成本差异的控制
成本差异处理和标准成本下的成本账务处理
(一)成本差异的处理
成本差异的处理通常有两种方法。
1.分配于相关账户
有利差异与不利差异相互抵消后的余额如果较大,可将差异按比例分配于各有关存货账户和销售成本账户,把账户登记的标准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通常是按各相关数额的比例计算分配。
2.作为当期销售成本的调整
如果各项成本差异不大,或者没有特别的要求需要把标准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为了简化计算程序,可以把各项成本差异抵轧后的净差异额结转于产品销售成本,作为产品销售成本的调整,或者作为差异费用单独列示于当期损益表上。
知识点9 责任会计与业绩评价
企业环境与分权管理
(一)集权管理和分权管理
1.集权管理
所谓集权管理,就是把生产经营决策权较多地集中在企业最高管理层,而下属单位则从事执行工作。
集权管理的优点是:(1)有利于集中领导,协调各部门活动,便于统一指挥;(2)各职能部门目标明确,部门主管易于控制及规划,有利于实现目标一致性;(3)减少下属单位在资源、人力储备上的不必要重复,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
集权管理的缺点是:(1)下级职位处于被动地位,限制了下级管理人员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2)最高决策层虽可综观全局,但难于监督执行情况,对市场变化反应较慢,容易产生官僚主义;(3)部门之间的协调困难。
2.分权管理
所谓分权管理,就是将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权同相应的经济责任下放给下层管理人员,使下层管理人员对日常经营活动能作出及时有效的决策,以迅速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分权管理的优点是:(1)为中央管理部门节约时间,让高层管理者集中处理更重要的事务;(2)反应的时效性。分权管理可以发挥下属管理人员在制订和实施决策过程中能迅速做出反应的优势;(3)下级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通过业绩评价和奖惩措施,将各部门管理人员的利益与企业经营业绩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管理人员的利益与企业的目标达到一致。
分权管理的缺点是:(1)如何协调各事业部与总部的关系,可能会导致职(机)能失调行为;(2)使整个企业统一指挥不够灵活,各部门间协调及对各分部的业绩控制更加困难,增加收集信息的成本;(3)总部发生的管理费用一般会分配到各分部中去,产生公平分配的问题。
(二)责任会计系统的含义
根据授予基层单位的权利和责任以及对其业绩的计量、评价方式,把企业划分成不同形式的责任中心,并建立起以各个责任中心为主体,以责、权、利相统一的机制为基础,通过信息的积累、加工和反馈而形成的企业内部严密的控制系统,即责任会计系统。
责任中心与责任会计
(一)责任中心
在分权管理企业中,各种承担与其经营决策权相适应的经济责任的组织部门或区域,称为责任中心。
责基本上有以下四种形式:即成本中心、收入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
1.成本中心
成本中心是只对成本或费用支出承担责任的责任中心。其特点:(1)只对生产经营过程中投入的成本或费用负责,无需对利润情况和投资效果承担责任;(2)只对可控成本承担责任; (3)只对责任成本评价和控制。
成本中心类型有:标准成本中心与费用中心。
3.收入中心
收入中心是只对产品或劳务的销售收入负责的责任中心。通常是指企业的销售部门。
4.利润中心
利润中心是指对利润负责的责任中心。利润中心既要对收入负责,也要对成本费用负责。
利润中心有两种类型:(1)自然的利润中心;(2)人为的利润中心。
5.投资中心
投资中心是对投资负责的责任中心。其特点是既要对收入、成本、利润负责,又要对利润与投资的比例关系、投资效果负责。
(二)责任会计
1.基本概念
责任会计是在分权管理的条件下,为适应经济责任制的要求,将企业划分为各种不同形式的责任中心,并建立起以各个责任中心为主体,以权、责、利相统一为特征,以责任预算、责任控制、责任评价和奖惩为内容,通过信息的积累、加工和反馈而形成的一种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把会计资料同各责任中心经济活动的规划、控制、评价与业绩评价紧密联系起来的一整套会计制度,也称责任会计制度。
2.责任会计的内容体系
(1)合理划分责任中心;
(2)编制责任预算;
(3)合理的内部转让价格;
(4)建立健全严密的记录、报告系统;
(5)分析和评价实际工作业绩;
(6)建立公正、权威的内部协调机制。
责任中心的业绩评价
(一)成本中心的业绩评价
1.区分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
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是两个不同的成本概念,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是:
(1)计算的原则不同。凡按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把成本归集到各个产品明细账上的,叫做产品成本;凡按谁负责,谁承担的原则把成本归集到负责控制成本中心账上的,叫做责任成本。
(2)成本的计算对象不同。产品成本是按承担客体(产品)进行计算;而责任成本是按责任中心计算。
(3)两者的目的不同。产品成本是反映和监督产品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实行经济责任制的重要手段;而责任成本则是反映和评价责任预算的执行情况,控制生产耗费,贯彻经济责任制的主要工具。
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虽有区别,但两者有联系:就某一定时期来说,全厂的产品总成本与全厂的责任成本的总和是相等的。
2.成本中心的业绩评价
标准成本中心的业绩评价指标主要为预算成本节约额和节约率,计算公式如下:
预算成本节约额 =预算成本-实际成本
预算成本节约率 =(预算成本节约额/预算成本)×100%
(二)利润中心的业绩评价
利润中心的业绩评价可以用四种指标进行评价:边际贡献、分部经理可控边际贡献、分部边际和税前部门净利。计算公式如下:
分部边际贡献 =分部销售收入-分部变动成本
分部经理可控边际贡献 =分部边际贡献-分部经理可控的固定成本
分部边际=分部经理可控边际-分部经理不可控的固定成本
分部税前利润=分部边际-分配来的共同固定成本
公司税前利润=∑各分部税前利润
(三)投资中心的业绩评价
投资中心的业绩评价通常以投资报酬率和剩余收益为主要指标。
(1)投资报酬率
投资报酬率是投资中心所获得的营业利润与营业资产(投资额)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投资报酬率 =营业利润÷营业资产
投资报酬率还可以分解为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利润率两个指标的乘积:
投资报酬率 = ×= 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
投资利润率还可以进一步展开,分解为资产周转率、销售成本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三个指标的乘积:
投资报酬率 = ××
= 资产周转率×销售成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
(2)剩余收益
剩余收益是指投资中心的营业利润扣减其营业资产按规定的最低预期报酬率(即资本成本)计算的基本利润后的余额,其计算公式如下:
剩余收益 = 营业利润-基本利润
= 营业利润-营业资产×最低预期报酬率
以剩余收益作为评价和考核经营成果的尺度,其优点为可以消除利用投资报酬率进行业绩评价所带来的错误信号,并促使管理当局重视对投资中心业绩用金额的绝对数进行评价;可以引导企业经营者采纳高于企业资金成本的决策,促使部门目标和企业整体目标趋于一致,克服了投资报酬率指标的不足。
使用剩余收益指标也存在缺点,具体表现在剩余收益指标是绝对数指标,不便于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的比较,规模大的部门容易获得较大的剩余收益;剩余收益计算公式中含有净利润,因此它同样具有会计收益指标的固有缺陷。
企业内部转让价格的制定
(一)内部转让价格的概念及作用
内部转让价格是指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之间由于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为区分责任和评估业绩进行结算或转账所选用的一种价格标准。
内部转让交易并不影响企业整体利润总额的大小,但会影响各分部利润的大小。转让价格高意味着供应分部的利润要大于转让价格低时的利润。同样,转让价格高意味着购买分部成本高,比低转让价格获得更小的利润。尽管转让价格与企业整体盈利性无关,但转让价格的高低决定了内部供需双方的利润,影响供需双方的工作积极性。
(二)内部转让价格的类型
1.以成本为基础的转让价格 2.以市场为基础的转让价格
3.根据协商价格制定转让价格 4.双重内部价格
内部转让价格的制定通常遵循以下两条基本原则:
第一,凡是成本中心之间提供产品或劳务,以及有关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转账,一般应按标准成本或预计分配率作为内部转让价格。其优点是简便易行,责任分清,不会把供应单位的浪费或无效劳动转嫁给耗用单位去负担,能激励双方降低成本的积极性。
第二,凡企业内部产品或劳务的转让以及责任成本的转账,涉及到利润中心或投资中心,则应尽可能采用市场价格,协商价格或成本加成作为制定内部转让价格的基础。
知识点10 现代管理会计的新发展
作业成本法与作业管理
作业成本法是指将产品生产成本或提供劳务过程中所消耗资源成本按消耗资源的作业累积,再按受益原则依据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追溯至产品或劳务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程序
(1)按工作内容辨别区分不同类型的作业;
(2)分析成本与作业之间的关系,确定每种作业的成本动因;
(3)按作业建立同成本动因相关的同质成本库,归集同质成本;
(4)以每种作业的成本动因为分配基础,计算各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率;
(5)根据每种产品消耗的成本动因和成本分配率,将作业成本库归集的作业成本分配于产品。
(三)作业成本法与作业管理
1.价值链管理和作业管理
作业是指为达到一定目的、其内容能够与其他业务区分开来的活动。
价值链分析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行业价值链分析和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
2.作业成本法与作业管理
(1)作业分析步骤;1、识别作业 2、识别非增值业务 3、了解作业之间的联系
4、建立计量评价标准 5、报告非增值成本
(2)作业管理改进。1、作业消除 2、作业选择 3、作业量减少 4、作业共享
目标成本计算与管理
(一)目标成本法是指企业以市场和顾客为导向的一种有助于同时达到高品质、多功能、低成本的成本管理方法。
(二)目标成本法的实施程序
目标成本法的实施程序包括三个阶段:
(1)以市场为导向设定目标成本——市场驱动的成本规划;
目标成本计算公式:产品目标成本=目标售价-目标利润
(2)实现目标成本;
目标成本与估计成本的差额为成本规划目标。
成本差距(成本规划目标)=估计成本一目标成本
(3)运用持续改善成本法以达到设定的目标成本。
适时生产系统
(一)适时生产系统的内容
传统产品生产周期构成:
产品生产周期 =加工时间+材料整理+运送时间、存储时间+等待时间+检验时间
适时生产系统产品生产周期构成:
产品生产周期 =增值时间+非增值时间
(二)适时生产系统的特点
1.以制造单元组织生产活动 2.掌握多种技能的技术工人 3.实施全面的质量控制
4.减少机器设备的调整和准备时间 5.防护性的设备维护
6.与供应商建立良好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
(三)适时生产系统产生的效益
1.存货库存方面的成本节约 2.质量控制方面的效益 3.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工作效率
4.成本数据收集和成本计算方面的效益
质量成本和质量管理
产品质量通常是指产品满足消费者使用要求的程度,产品优劣的等级等。
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较多:设计质量和符合质量。
1.设计质量。设计质量是指产品或服务适合消费者需要和需求而设计的规格及功能,如打印机的打印图像、文字的功能,钟表的显示时间的功能。
2.符合质量。符合质量是指产品或服务符合其设计功能和特征规格的程度,例如喷墨打印机打印墨迹不均匀、经常卷纸卡纸,则不符合设计质量,未能满足客户的预期要求。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因生产不符合质量的产品,以及为防止或纠正低质量产品而发生的成本。
根据质量成本的不同性质,质量成本可以分为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
1.预防成本。预防成本也称防护性成本,是指为防止或杜绝次品、瑕疵、废品等质量问题所发生的成本,增加预防成本,将会减少因不符合质量而产生的损失。设计工程、质量工程、设备的预防性维护、员工的技术培训、供应商的评估、新材料应用、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成本都属于预防成本。
2.鉴定成本。鉴定成本是指为了检查、验证、确定产品是否符合特定质量要求所发生的成本。如产品的检验和测试,产品使用的试验,原材料的验收检测,质量的监督等成本等。
3.内部故障成本。内部故障成本是指产品或劳务交付客户之前,发现不符合质量要求所发生的成本。如次品及产品瑕疵修复、返工,废品、废品及废料的处理,机器设备的故障停工维修,修复的再测试、再检验,重新设计等成本。
4.外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是指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或劳务,销售交付客户以后所发生的成本。如因质量问题客户退货的运费,退货的验收处理费,产品售后服务维修等保证费,因质量不佳的折让、赔偿费,以及企业因质量问题影响企业信誉而造成的损失等。
综合记分卡
综合记分卡,也译为平衡记分卡,是一种以信息为基础、系统考虑企业业绩驱动因素、多维度平衡评价的一种战略业绩评价系统;同时,它又是一种将企业战略目标与企业业绩驱动因素相结合、动态实施企业战略的战略管理系统。综合记分卡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全面的业绩评价与管理规划框架。
财务、客户、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企业的学习与成长,这具有逻辑关系的四个方面将愿景和战略表述为综合业绩评价指标基本框架,综合记分卡的四个方面,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财务成果是最终目标,客户方面是关键,企业内部业务流程是基础,企业学习与成长是核心。
(二)综合记分卡的内容
1.财务方面
(1)企业的创业阶段:重视销售增长率;
(2)企业的成长阶段:注意销售增长率,同时考虑盈利率与资金管理效率;
(3)企业的成熟阶段:重视净利润、投资报酬率和现金净流量;
(4)企业的衰退阶段:特别关注现金流量。
2.客户方面
(1)市场份额; (2)客户保持和客户忠诚 (3)赢得新客户
(4)客户的满意程度 (5)源于客户的获利能力; (6)核心指标之外的指标:满足客户期望。
3.内部业务流程
(1)研究开发过程(创新过程); (2)营运过程; (3)售后服务过程。
4.学习和成长方面
(1)员工满意程度; (2)员工保持率; (3)员工的生产率。
最近更新
- 广东自考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6-23
- 广东省自考00058市场营销学押题复习资料 06-23
- 广东省自考00067财务管理学押题复习资料 06-23
- 广东省自考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6-23
- 广东省自考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押题... 06-23
- 广东省自考00155中级财务会计押题复习资料 06-23
- 广东自考00157管理会计(一)押题复习资料 06-23
- 广东自考00158《资产评估》押题复习资料 06-23
- 广东省00159高级财务会计押题复习资料 06-23
各市自考
- 2025年1月佛山自考报名时间 09-14
- 2025年1月深圳自考报名时间 09-14
- 2025年1月广州自考报名时间 09-14
- 2024年10月清远自考报名时间已确定! 08-30
- 2024年10月韶关自考报名时间已确定! 08-30
- 2024年10月阳江自考报名时间已确定! 08-30
- 2024年10月茂名自考报名时间已确定! 08-30
- 2024年10月湛江自考报名时间已确定! 08-29
- 2024年10月汕尾自考报名时间已确定! 08-29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