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广东自考网!本站为考生提供广东自考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广东教育考试院eea.gd.gov.cn为准。 自考热线:0755-23224485
本月重点:
自考报名!

距离4月

自考报名还剩

考生服务:

  • 服务大厅|
  • 所在位置:广东自考网 > 教育管理(本) > 正文

    广东省自考00031心理学押题复习资料

    2021-06-23 16:38:29   来源:广东自考网    点击:   
    自考在线学习 +问答
       
       【导读】提升咨询服务在工作中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以下是广东省自考网为您带来的押题资料汇总。

      一、 心理学的概念

      (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 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在心理学研究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过程中,主要依赖于科学方法,严格遵守科学标准。

      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1)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 19 世纪后期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879 年冯特与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心理现象:感觉。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意识的结构

      (2)机能主义心理学: 1890 年至 20 世纪 30 年代 主要研究意识的功能

      (3)行为主义心理学: 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 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行为,代表人物华生。

      (4) 格式塔心理学 1912 年至 20 世纪 40 年代,又称完形心理学,主要研究意识体验。

      (5)精神分析学派: 19 世纪后期 主要研究无意识现象

      (6)人本主义心理学: 20 世纪中期 主要研究人的社会性特点

      (7)认知主义心理学: 20 世纪 60 年代

      研究行为,研究以行为为基础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

      三、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实验和认知心理学

      人格和社会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生物心理学

      心理测量学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广告和消费心理学

      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与学中的心理规律,学校心理学是对学校中的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诊断及辅导)

      四、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在自然情境中对人们的行为有目的、 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对所做记录分析, 以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

      测量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

      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想法或做法,以此分析、推测群体态度和心理特征。

      五、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及作用

      认识内外世界

      调整和控制行为

      直接应用于生活和实际工作中

      第二部分

      心理的生理基础

      一、神经系统与神经元

      (1)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3)周围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

      系统

      (4)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也叫神经元

      (5)神经元包括细胞体,树状突与轴突三部分

      (6)神经元按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感觉神经元(感受刺激后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细胞

      运动神经元(将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神经运动传出至效应器)

      中间神经元(传导神经运动)存在于脑与脊髓中,又称联结神经元

      (7)神经元具有两个主要特性:兴奋性与传导性

      二、大脑半球的构造与功能

      (1)大脑分左右两半球,由胼胝体相连,约占大脑重量的60%

      (2)大脑两半球由三条大的沟裂: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分成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四个区域。

      (3)大脑半球的表面由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覆盖着,呈灰色,叫灰质(大脑皮质)

      (4)大脑半球内面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叫白质。

      (5)大脑皮质分四个机能区域:

      初级感觉区:

      1. 视觉区 -枕叶区

      2. 听觉区 -颞叶区

      3. 机体感觉区(体觉区,如冷觉、热觉、触觉、痛觉和内脏感觉等)

      躯体运动区(运动区)

      言语区

      言语运动区(布洛卡区)受损会引发运动性的失语症;不能说话或说话不流利等

      言语听觉区(威尔尼克区)损伤会引起听觉性的失语症;不能听写活动

      言语视觉区,损坏这个区域会引发视觉性的失语症(失读症)。看不懂文字材料。

      联合区

      三、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脑的不对称性

      (1)人的大脑右半球略大或重于左半球

      (2)左半球与语言、书写和理解文字等能力有关

      (3)右半球与音乐、美术和想象创造等能力有关

      四、探讨人脑奥秘的方法

      一、脑电图

      二、脑成像技术

      (一)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二)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三)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1973 年出现了第一张脑成像照片)

      五、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是通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来调节机体的功能。

      激素(又称荷尔蒙)是内分泌系统中的传递信息的物质,它从内分泌腺生成后被送入血管,借助血液循环流到全身的肌肉、腺体或器官。

      激素在人类的行为的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包括身体的发育、 一般的新陈代谢、心理发展、第二性征的发展和情绪行为等。神经递质是迅速地对相邻细胞起作用, 而激素只是缓慢地对远方的细胞发生影响。

      内分泌腺的分类及机能(目前已发现有 27 种)

      (1) 甲状腺——促进机体代谢、增进生长发育,呆小症

      (2) 副甲状腺——不足,反应迟钝、运动不协调

      (3) 肾上腺——促进机体的兴奋性,不足,精神萎靡、肌肉无力等

      (4) 脑垂体——由前叶、中叶、后叶三部分组成。

      (5) 男性的性腺(睾丸)女性的性腺(卵巢)分别分泌不同的性激素 (性荷尔蒙)

      第三部分

      意识与注意

      一、 意识的性质

      (1) 意识: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的内在身心状态和外在环境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2)意识的状态 :

      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白日梦状态

      睡眠状态

      二、 注意

      (1) 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

      (2)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3)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4) 注意的种类:随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不随意注意: 没有预定目的无需做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后注意

      三、 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1)生物节律:有机体生物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日节律: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

      (2)睡眠与失眠

      睡眠的五个阶段:(β正常清醒状态)

      α波 12cps ,过渡期,频率较慢振幅较大

      θ波 4-7cps ,轻睡期,频率更慢

      δ波 4cps 以下,振幅极大

      REM“快速眼动睡眠”

      失眠的原因:情境性失眠、假性失眠、

      失律性失眠、药物性失眠

      梦的特征:梦境与自己有关

      梦境受生活环境的影响

      睡眠中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四、 意识的特殊现象

      (1)催眠:一种似睡非睡的意识恍惚状态。

      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感觉麻痹,感觉扭曲、幻觉,解除抑制,对催眠经历的记忆消失

      (2)心理促进药物的影响:镇定剂、兴奋剂、迷幻剂

      第四部分

      感觉与知觉

      一、 感觉

      (1) 感觉: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2) 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3) 感觉阈限: 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临界值。

      二、 视觉

      (1) 视觉刺激 可见光 380 至 760nm

      (2) 基本视觉现象:视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

      色觉

      三、 听觉

      (1) 听觉刺激 声波 20 至 20000 赫兹

      (2) 基本听觉现象:声音属性(音强、音高、音色)

      听觉适应与疲劳、混合、掩蔽

      四、 知觉

      (1)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与属性的整体反应。

      (2) 知觉的特性:整体性、恒常性、选择性、理解性

      (3) 知觉的种类:深度知觉、运动知觉、时间知觉

      五、 社会知觉

      (1) 社会知觉: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意向、行为动机作出推测判断的过程。

      (2) 社会知觉的特性:认知对象的特殊性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对他人行为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

      (3) 社会认知的过程:信息搜集和选择、信息的整合过程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效应)

      第五部分

      记忆与学习

      一、 记忆

      (1) 记忆: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 记忆的类型:

      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语义记忆和情境记忆

      二、 遗忘

      (1) 遗忘进程曲线:遗忘的数量随着时间逐渐增多。

      (2) 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消退、干扰

      (3) 提高记忆的方法:地点法、韵律法、记笔记

      (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情绪作用)

      三、 学习

      (1) 学习:在主体脑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

      (2) 学习的分类:

      (按学习方式)接受学习、机械学习、发现学习、意义学习

      (按学习内容)知识学习、技能学习、 社会规范学习

      (3) 学习的策略及方法:

      复习策略(复习次数、时间、方法)

      组织策略(群集、记笔记、列提纲)

      第六部分

      思维与创造性

      一、 思维

      (1) 思维: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的反应。

      (2) 思维的种类:

      (按凭借的中介)直接动作思维、 具体抽象思维、抽象思维

      (按探索目标的方向)发散思维、聚合思维

      (按思维方式)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3) 思维的过程:分析综合 –比较 –抽象概括

      二、 概念

      (1) 概念:反应客观事物的共同特点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2) 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

      人工概念 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 的概念。假设 -检验-再假设 -检验…直至成功。

      自然语言概念

      三、 推理和问题解决

      (1) 推理: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活动。推理的一般过程及种类:三段式推理、线性推理、条件推理

      (2) 问题解决:消除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维活动。

      问题解决特征:目标指向性、认知操作性、操作系列性

      问题解决的方法策略:算法式

      启发式(手段 -目的分析法、爬山法、 逆向工作法)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表征的方式、功能固着性无关信息的干扰、心向

      四、 想象和创造性培养

      (1) 想象: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创造性思维: 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方案并创造新思维的心理活动。

      (2) 创造性的影响因素:智力因素、环境因素、人格因素、动机因素

      (3)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建立目标与意向、训练基本技巧、刺激好奇心、建立动机和信心、自我竞争、培养信念、发现机会

      第七部分

      智力

      一、 智力概述

      (1) 智力: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

      (一般能力、特殊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交能力,模仿能力、创造能力)

      智力的差异:

      个体差异(智力水平的高低、智力结构)

      团体差异

      智力的发展特征: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发展的可变性和稳定性

      (智力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增长阶段 - 稳定阶段 - 衰退阶段)

      (2) 智商:通过一定测量工具和手段衡量智力水平的高低。

      比率智商:智力年龄除以实足年龄

      离差智商: 个体成绩与同年龄组被试平均成绩得出的相对分数。

      二、 智力的理论

      (1) 智力因素论:智力二因素论 代表人物:斯皮尔曼

      智力 g 与某特殊因素 s 正相关

      智力多因素论 流体智力:一般的学习行为能力。

      晶体智力:以学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2) 多元智力理论:智力、言语、逻辑 -数学、空间、 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

      (3) 智力结构论:内容、操作、产物

      (4) 智力认知理论:智力三元理论

      元成分: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

      操作成分:接受 -比较-反应的过程

      知识获得成分

      三、 智力的测量

      (1) 智力测量:是心理测量的一种。

      (2) 智力测验的种类:(按测试对象)个别测验、团体测验

      (按测试方式)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

      (按测试关注度) 速度测验、 难度测验

      (3)心理测验的性质:测验对象是心理特质

      测验是间接的

      测量存在误差

      测量工具通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4) 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常模(参考指标)某一标准化样本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信度(可靠性)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效度(有效性)测量工具能够准确测出所测量事物程度

      四、 智力的影响因素:遗传环境(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环境)

      < 智力测验与性向测验(潜在才能)和成就测验(成绩)的关系>

      第八部分

      动机与情感情绪

      一、 动机

      (1) 动机:激发、调节、维持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

      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

      (2) 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调节与维持功能、指向功能

      (3) 动机产生的原因

      需要: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

      诱因:能激发有机体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需要的外部环境。

      (4) 动机的种类: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

      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

      二、 社会性动机

      (1) 社会性动机:以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动机。

      (2) 交往动机: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

      (合作、情谊、归属感)成就动机:人们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具有挑战性与创新性、具有坚定的信念、有正确的归因方式)

      (3)工作动机:使个体努力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

      三、 动机理论

      (1) 本能动机

      (2) 匮乏动机与成长动机

      匮乏动机: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

      需要满足后趋于消失

      成长动机:个体试图超过自己以往成就的动机。

      < 马斯洛需求层次: 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组成。人的需要分层次,由低到高: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 >

      (3) 认知与期待理论

      认知理论:强调人的思维对行为的调控作用。

      期待理论:强调其引发行为的作用。

      四、 情绪情感

      (1) 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2) 情绪情感发生的过程:主观体验 -生理唤醒 -外部行为

      (3)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从需要角度:情绪 -生理,情感 -精神从发生早晚:情绪 -早,情感 -晚

      从反应特点:情绪 -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现性、外显性

      情感-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

      (4) 情绪情感的种类

      基本形式: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情绪状态:心境、激情、应激

      < 心境: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体验。

      应激:在意外紧急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

      情感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5) 情绪情感的表达:面部表情、身段、语调

      (6) 情绪情感的功能:动机作用(激励、指标)

      调控作用(促进、瓦解)

      健康功能

      信号功能

      第九部分

      人格

      一、 人格

      (1) 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

      (2) 人格特征:独特性、统合性、稳定性、复杂性、功能性

      (3) 人格的结构:知 -情-意系统、心理状态系统、

      心理特征系统、人格动力系统、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

      二、 人格的差异

      (1) 认知方式: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个人所偏好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

      沉思型和冲动型、系列型和同时型、 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2)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度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质。

      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3) 性格

      性格的态度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意志特征

      三、 人格理论

      (1) 人格特质说 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征

      奥尔波特 共性与个性

      卡特尔 《卡特尔 16 种人格因素测验》

      现代“五因素”

      (2) 人格类型说 一类人与另一类人之间的心理差异

      单一型模式(冒险偏好)

      对立型模式(内向外向)

      多元型模式(阴阳五行说)

      四、 人格的成因

      生物遗传因素、自然物理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早期童年经验

      五、 人格的测量

      (1) 测量法:在标准化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索和鉴别的方法。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人格测验、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青年性格问卷

      (2) 投射法:强调人的行为由无意识的内部驱力推动。

      罗夏克墨渍测验、主题统觉测验、句子完成法

      第十部分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一、 人际交往

      (1) 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本能、合群需要、自我肯定需要

      (2) 人际交往的理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二、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1) 人际沟通: 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

      (2) 人际沟通的功能:促进相互了解、协调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环境、维持社会生活动态平衡

      (3) 人际沟通的过程 / 基本模式:

      (4) 人际沟通的类型

      言语沟通

      非言语沟通: 表情、眼行为、身体语言(象征、说明、调节、情感表露)、服饰、讲话风格、人际空间

      (5) 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相似性和互补性、个人品质、接近性和熟悉性

      三、 群体

      (1) 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集合体。

      (归属感、认同感、社会性支持)

      (2) 群体的一般特性:群体规范、群体的凝聚力、群体中的角色、群体中的领导

      (3) 群体的社会影响

      社会助长:个体与别人一起活动时,个体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社会惰化:群体一起工作时,成员努力比单独任务偏少的现象。(社会评价、社会认知、社会作用力)

      从众:个人观念由于群体影响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自愿)

      服从:按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 (非自愿)

      去个体化

      群体的决策行为(群体极化、群体思维)

      第十一部分

      心理健康

      一、 心理健康

      (1) 心理健康:一种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

      (2) 界定心理健康与否三条原则 :

      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

      心理过程是否具有的完整性与协调性

      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的相对稳定性

      (3) 心理健康的标准:

      有正常的智力水平、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能够了解和接受自己、能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 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4) 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

      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开发各种潜能、激发非智力因素、 提高社交能力、增强自我意识

      二、 心理健康与压力

      (1) 压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刺激,压力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身心状态。

      (2) 压力的产生原因:躯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文化性压力源

      (3) 压力的心理反应:警觉阶段、即抗拒阶段、衰竭阶段

      (4) 压力的影响因素:认知、准备状态、经验、性格、环境

      (5) 压力的处理方法:

      了解能力、制定计划、劳逸结合、加强锻炼、自信豁达、扩展人际、改变不合理的观念

      三、 心理健康与挫折(1)

      挫折: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使得目标不能达到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

      (2) 挫折的产生原因: 内在因素 -自身条件限制、外在条件 -环境

      (3) 挫折后的反应:

      攻击行为、冷漠、幻觉、心理防御机制(建设性防御机制、 替代性防御机制、逃避性防御机制、掩饰性防御机制、攻击性防御机制)

      挫折后的表现: 否认、幻想、抑郁、投射、反向、转移、退行、文饰、补偿、升华

      (4) 挫折的应对策略:正确认识挫折、改变不合理观念,加强修养并勇于实践、优化自身人格品质

      四、 心理健康与焦虑

      (1) 焦虑障碍:受不合常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2) 焦虑障碍的类型: 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慌障碍、 恐惧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症

      (3) 焦虑的应对策略: 认清焦虑状态、克服焦虑(不回避正面迎战 做笔记)、学会放松、运用想象、理性思考、接受治疗

      第十二部分

      毕生发展

      一、 个体发展

      (1) 发展心理学: 研究个体从出生至衰老整个过程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

      (2) 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横断研究法、纵向研究法、群体序列研究法

      (3) 毕生发展:人生的发展是伴随着人的一生过程,其行为变化过程反应不同行为表现的增强和减退情况。

      发展具有多维性和多向性

      发展有获得和丧失组成

      心理发展存在个体差异性和可塑性

      心理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

      (4) 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划分:

      主要依据

      个体心理发展的每个时期、重要的特殊矛盾和质的特点

      < 关键期: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最易获得最易形成, 如错过这个时期再难出现这样的 “好时机”。>

      (5) 心理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

      二、儿童期的心理发展

      (1) 认知发展理论:代表人物 皮亚杰

      0-2 感知运动阶段、 2-7 前运算阶段、 7-11 具体运算阶段、 11 以上 形式运算阶段

      (2) 儿童期社会性发展:

      依恋行为、性别社会化、道德判断发展

      < 依恋行为:人与人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亲密感及互给温暖和支持的持续情感联系。

      道德判断发展:代表人物 柯尔伯格

      前习俗道德、 习俗道德、后习俗道德 >

      三、 青少年心理发展

      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 12-20 岁

      智力发展、个性发展(自我意识、情绪、人际关系)

      四、 成年期与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成年期: 20-40 岁 求职与升学、婚恋与生育

      中年期: 40-65 岁 生理变化及适应、中年危机

      老年期: 65 岁以上 感知觉退化、身体机能智力变化、面对死亡

    扫码关注“广东省自考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回复“押题”获取余下押题资料

    上一篇:广东省自考00107现代管理学押题复习资料
    下一篇:广东省自考00024普通逻辑押题复习资料

    广东自考课程培训

    广东自考交流群

    扫码加入考生交流群

    一起探讨自学考试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