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广东自考网!本站为考生提供广东自考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广东教育考试院eea.gd.gov.cn为准。 自考热线:0755-23224485
本月重点:
自考报名!

距离4月

自考报名还剩

考生服务:

  • 服务大厅|
  • 所在位置:广东自考网 > 教育管理(本) > 正文

    广东自考0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押题复习资料

    2021-06-23 16:36:45   来源:广东自考网    点击:   
    自考在线学习 +问答
       
      【导读】提升咨询服务在工作中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以下是广东省自考网为您带来的押题资料汇总。

      1.要取得教育的成效,关于在于(管理)

      2.教育管理的核心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3.一研究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对象的学科是(教育管理心理学)

      4.在自然条件下,研究者对教育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是(观察法)

      5.搜集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各种客观事实和研究材料的基本途径是(观察法)

      6.观察法的特点有二:一是所得材料比较全面、系统、完整,二是(所得结论真实可靠)

      7.实验法中,在有目的地严格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下,使一定的心理现象发生的方式是(自然地)

      8.研究者可以主动地引起其所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某种心理现象的出现。这一优越性属于(实验法)

      9.关于实验法的不正确说法是:研究者(可以不考虑心理现象是典型性还是偶然性)

      10.下列不属于调查法的是(观察)

      11.访问、座谈、谈话、问卷、工作成果分析、情报信息的收集等方法都是(调查法)

      12.谈话法分为两种,即(有组织的谈话和无组织的谈话)

      13.采用标准化测验工具,要考虑测验法的两个基本要求,(信度与效度)

      14.教育管理心理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是(人性观问题)

      15.“治物者不于物,于人。治人者不于事,于君。”说明我国古代思想家早以认识到管理事物的核心在于(掌握人)

      16.“社会人”假设认为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是人的(社交需要)

      17.根据“社会人”假设在管理过程中应特别重视(人的因素)

      18.“根据不同人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采取不同的管理的措施”这种管理思想提出所依据的人性假设是(“复杂人”的假设)

      19.“自我实现的人”假设认为管理者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工作环境和条件)

      20.在现实生活中,对知觉对象进行“先入为主”的判断属于哪一种认知偏见(第一现象)

      21.中国有一句成语“爱屋及乌”是哪种认知偏见的反映(情感效应)

      22.所谓“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属于哪种认知偏见(光环效应)

      23.认知偏见中系列位置效应指的是以下哪一种(近因效应)

      24.“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是属于人的哪类认知偏见(社会刻板印象)

      25.所谓“无关不贪。不上不奸”属于人的哪一种认知偏见(社会刻板印象)

      26.我们谈到山东人,一般总会认为他们魁伟豪爽。这是什么效应(社会刻板印象

      27.人们在学习一个系列事物时,位于系列开始部分的项目学习效果最好,而位于中间部分的学习项目学习效果最差。这是什么现象(近因效应)

      28.人们一般对于感情上讨厌的人容易往坏出想;而对于感情上喜欢的人容易往好处想。这是什么认知偏见(情感效应)

      29.以下哪一方面是兴趣形成的必要条件(实践活动)

      30.社会生活条件是兴趣产生、巩固和发展的什么因素(决定)

      31.在管理工作中,自我教育是兴趣形成和发展的什么条件(基本)

      32.“今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说明,在管理工作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被管理者(扬长避短)

      33.大多数领导上任开始都希望做“清官”,但是有的经不住诱惑,从而出现了腐败现象。说明他们哪一方面存在问题(意志)

      34.我们谈到浙江人时,一般认为他们比较秀气能干。这是什么认知偏见(社会刻板印象)

      35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把不喜欢的学生估计过低,把比较喜欢的学生估计过高。这是什么原因(近因效应)

      36.过去在学校表现比较差的学生,如果近期内表现非常好,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是什么原因(近因印象)

      37当我们谈到大学教授时,总会认为他们文质彬彬,博学多才。这是属于哪一类认知偏见(社会刻板印象)

      38群体成员在认识和评价上同群体保持行为一致的心理倾向指的是(认同)

      39有仿效别人的言行举止而引起的与之类似的行为活动指什么(模仿)

      40个体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个人意见而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行为是什么现象(从众)

      41在他人的命令或影响下,作出同他人、社会的要求一致的社会心理行为。这是什么心理效应(服从)

      42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居于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需要)

      43榜样是一面旗帜,使人学有方向,赶有目标,起作用是通过(模仿来实现)

      44“以牙还牙”是个体受挫后一种行为反应,这种挫折反应称为(攻击)

      45个体把自己的行为失当,工作失误,推委于别人身上,以减轻自身的不安,从而维护自尊的方式是(投射作用)

      46个体受挫后内心冲突无法解决使其出现返童行为,这种挫折反应称为(攻击)

      47对挫折情境漠不关心、无动与衷的挫折行为反应是(冷漠)

      48“酸葡萄”作用讲的是自我防御机制中的(合理化作用)

      49明知挫折不可避免,偏按原来的动机重复某种无效动机,这种挫折反应方式是(固执)

      50个体有意识地将自己由于受挫而产生的痛苦经验和烦躁情绪,排除在记忆和意识之外的挫折反应形式是(压抑作用)

      51学生对教师的模仿,歌星对歌星的模仿属于自我防御机制中的(表同作用)

      52挫折是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一时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动机缺乏状态)

      53把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质强加在他人身上的表现,就是(合理化作用)

      54一个学成绩不好、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的学生,经常通过和别人角力来获得自尊没,这种自我防御机制是(压抑作用)

      55人们在教育工作中对于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以及对自己和其它人的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倾向或评价是(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

      56教育工作者工作态度的特点是态度的自觉性、明朗性、倾向性和(复杂性)

      57人们开始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与行为影响,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或群体的要求相一致的过程是(认同)

      58把他人的态度完全融化吸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态度与价值体系,在情感体验上完全融合一致,并产生坚定不移的行为意向的过程是(内化)

      59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德提出的理论是(态度学习理论)

      60海德于1958年首次提出的(平衡理论)

      60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1957年提出的理论是(认知失调理论)

      61群体内聚力或向心力指的是(群体凝聚力)

      62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无行的影响力,它指的是哪一种影响群体心理的因素(群体压力)

      63群体内多数人对社会生活、群体活动、个人行为等事实,所作出的内容一致的判断和评价指的是哪种影响群体心理的因素(群体舆论)

      填空题

      1要取得教育的成效,关键在于(管理)

      2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就是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相象极其规律,研究教育系统中人们彼此相互作用情况所产生的(心理现象的规律性)

      3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条件下,研究者对教育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

      6观察法的特点有二:一是所得材料比较全面、系统、完整。二是(所得结论真实可靠)

      7.实验法就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人为地使一定的心理相象发生,从而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8采用标准测验工具,要考虑测验法的两个基本要求,一个是信度,一个是(效度)

      9.1911年,美国的泰勒所著的一书公开发表,是管理独立成为一门学科的标志,因此他被西方人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10.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创造力)

      11.行为科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梅奥在其理论中提出:职工除了有(物质需要)外,还有(心理的需要)

      12.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与(教育管理)

      13.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4.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属性)的产物,人的本质是三种属性的统一体。

      15.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作为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体,其最本质的特点就在于,他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的具有(自觉能动性)

      16.在现实生活中,对知觉对象进行先入为主的判断属于(第一印象)

      17.中国有一句成语爱屋及乌是(光环效应)

      18.所谓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属于(光环效应)认知偏见中系列位置效应指(近因效应)

      19.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属于人的(社会刻板印象)

      20.所谓无官不贪,不商不奸属于人的社会刻板印象)

      21.我们谈到山东人,一般总会认为他们魁伟豪爽,这是(社会刻板印象)

      22.人们在学习一个系列事物时,位于系列开始部分的项目学习效果最好,而位于中间部分的学习项目项目学习效果最差(近因效应)

      23.人们一般对于感情上讨厌的人容易往坏处想,而对于感情上喜欢的人容易往好处想,这是(情感效应)

      24.(实践活动)是兴趣形成的必要条件。

      25.社会条件是兴趣产生巩固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26.在管理工作中,自我教育是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27.今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说明,在管理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被管理者(扬长避短)

      28.大多数领导上任开始都希望做清官,但是有的经不住诱惑,从而出现了腐败现象。说明他们哪一方面存在问题(意志)

      29.我们谈到浙江人时,一般认为他们比较秀气能干。这是(社会刻板印象)

      30.过去在学校表现比较差的学生,如果近期内表现非常好,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是(近因效应)

      31.当我们谈到大学教授时,总会认为他们文质彬彬,博学多才,这属于(社会刻板印象)

      32.社会认知的种类包括(对他人的认知、人际认知、自我认知、对社会事件认知、社会角色认知)

      33.教育工作者社会认知的特点(自我认知的自觉性、人际认知的广泛性、社会角色的多样性)

      34.教育管理者通过(发展地看人、全面地看人、历史地看人)

      35.教育管理中社会认知的偏见包括(第一印象、光环效应、近因效应、社会刻板印象、情感效应)

      36.情感的作用有(动力作用、信号作用、适应作用)

      37.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意志品质(明确的目的性、一贯的坚持性、沉着自制和耐心、处理问题的果断性)

      38.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情感品质(热爱教育事业、强烈的理智感、深刻的道德感、正确的审美感)

      39.榜样对于形成人的道德行为具有的作用包括(启示作用、控制作用、调节作用、矫正作用)

      40.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认知反映),指主体对他们的行为、对社会交往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

      41.教育工作者社会认知的特点包括(自我认知的自觉性、人际认知的广泛性、社会角色的多样性)

      42.社会刻板印象有可以称为(定势效应)

      43.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居于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

      44.教育工作者的主要需要有(生活福利需要、工作学习需要、社会需要)

      45.需要的主要特点有(周期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

      46.管理心理学家李维特认为行为的共性有(有原因的、有动机的、有目标的)

      47.具有激励作用的目标应具备(具体性、适度性、可测性)

      48.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动机主要表现在(以工作成就为主要目标、经济利益的追求、对职称的追求)

      49.制定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有(设计合理、目标认同、群众参与)

      50.属于双因素理论中所定义的保健因素的有(公司政策、监督、行政管理、工作安全、工作环境条件)

      51.按照公平理论,消除不公平感的方法有(改变投入、改变比较对象、改变他人的投入、采取不正当的方式发泄、自我安慰)

      52.动机作为活动的直接动因,具有(引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

      53.行为是在外部刺激的影响下,经由主体内部的(折射)而产生的反应活动。

      54.惩罚不是目的,要使受惩罚者心服口服,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所以惩罚要公正合理,还必须与(教育)相结合。

      55.期望理论认为,动机激励水平取决于人们对行为达到目标的(可能性估计)以及目标的价值。

      56.需要是有机体缺乏某种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它是客观需要的(主观反映)

      57.公平理论认为,人们不仅关心其报酬的绝对值,还关心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

      58.目标为人的行为活动提供一尺度,并作为评价(工作进度和成败)的指标。

      59.期望理论认为人们的动机激励水平取决于人们对行为达到目标的可能性估计和目标的(价值)

      60.以牙还牙是个体受挫后的一种行为反应,这种挫折反应称为(攻击)

      61.个体把自己的行为失当,工作失误,推委于别人身上,以减轻自身的不安,从而维护自尊的方式(投射作用)

      62.个体受挫后内心冲突无法解决使其出现返童行为,这种挫折反应称为(倒退)

      63.对挫折情境漠不关心、无动于衷的挫折行为反应是(冷漠)

      64.酸葡萄作用讲的是自我防御机制中(合理化作用)

      65.明知挫折不可避免,偏按原来的动机重复某种无效动作,这种挫折反应方式是(固执)

      66.个体有意识地将自己由于受挫而产生的痛苦经验和烦躁情绪,排除在记忆和意识之外的挫折反应形式是(压抑作用)

      67.学生对教师的模仿,歌迷读明星的模仿属于自我防御机制中的(表同作用)

      68.挫折是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一时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动机缺乏状态)

      68.把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质强加在他人身上的表现,就是(投射作用)

      69.一个学生成绩不好,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的学生,经常通过和别人角力来获得自尊这种自我防御机制是(代替作用)

      70.属于组织特有的造成挫折的因素有(组织的管理方式、组织内的人际关系、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偏低的工资)

      71.属于挫折自我防御机制的心理反应方式的有(合理化作用、压抑作用、投射作用、表同作用、代替作用、反向作用)

      72.挫折后的行为反应有(攻击、冷漠、倒退、固执、逃避)

      73.把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质强加在他人身上的表现,就是自我防御机制中的(投射作用)的反应。

      74.个体遭受到挫折后避免行为失常的能力叫做(挫折容忍力)

      75.个体遭受挫折后,为保持情绪的稳定与心理平衡,自发产生的适应性的行为与心理活动称做(心理防御机制)

      76.人们在教育工作中对于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以及对自己和其他人的积极或者消极的心理倾向或评价是(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

      77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的特点是态度的(自觉性、明朗性、倾向性和复杂性)

      78服从是指个体在他人的影响下,作出同他人、社会的要求(相一致的行为)

      79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是人们在教育工作中对于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以及对自己和其它人的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倾向或评价。这种评价包括(义务感、工作的满意感、对工作任务的承担)

      80教育工作者工作态度的特点是(态度的倾向性、态度的复杂性、态度的明朗性、态度的自觉性)

      81服从是指个体在他人的影响下,作出同他人,社会的要求相一致的行为。既(公开表示接受某种态度、但内心不一定接受)

      82态度的具体形成过程与社会同步,经历了以下过程:(服从、内化、认同)

      83内化是指把他人态度完全融化吸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态度与价值体系,并且(在情感体验上完全融合一致、产生坚定不移的行为意向)

      84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德提出的理论不包括(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强化理论)

      85教育工作者态度是人们在教育工作中对于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以及对自己和其他人的积极或消极的(教育工作的工作态度)

      86(态度的学习理论)代表人是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德。

      87(平衡理论)是由海德于1958年首次提出的。

      88(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延格1957年提出的理论。

      89.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是人们在教育工作中对于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以及对自己和其他人的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倾向或评价。这种评价包括(义务感、工作的满意感、对工作任务的承担)

      90.教育工作者工作态度的特点(态度的倾向性、态度的复杂性、态度的明朗性、态度的自觉性)

      91.服从是指他人的影响下,作出同他人、社会的要求相一致的行为即(公开表示接受某种态度、但内心不一定接受)

      92.态度的具体形成过程与社会化同步,经历了以下过程(服从、认同、内化)

      93.内化是指把他人的态度完全融化吸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态度与价值体系,并且(在情感体验上完全融合一致、产生坚定不移的行为意向)

      94.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德提出的理论不包括(经典条件反射、强化理论)

      95.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是人们在教育工作中对于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以及对自己和其他人的积极或消极的(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

      96.(态度的学习理论)的代表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德。

      97.(平衡理论)是由海德于在1958年首次提出的。

      98.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1957年提出的理论。

      99.非正式教育群体的特点有(行为协调一致、群体凝聚力强、良好的人际关系、灵敏的信息沟通、公认的核心人物)

      100.群体舆论是群体内多数人对哪些方面所作出的内容一致的判断和评论(社会生活、群体活动、个人行为、)

      101.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对群体目标的认识、对群体利益的认识、核心人物的作用、群体成员需要的满足度、群体的外部压力)

      102.非正式教育群体包括(积极型、消极型、中间型)

      103.影响教育群体动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群体舆论、群体士气)

      104.教育群体的功能主要包括(整合功能、承上启下、满足需要功能)

      105.教育群体的特点包括(群体目标、群体结构、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群体交流)

      106.群体规范具有(群体支柱、评价标准、群体约束、行为导向)的功能。

      107.(榜样)是模仿发生的关键,其核心是(榜样的心理影响力)

      108.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向心力),是指群体成员固守在群体内的吸引力。

      名词:

      1.教育管理:所谓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组织管理手段,合理配置管理资源,处理教育活动中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教育活动中的人员、物资、信息、时间、任务等各种关系,以达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 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条件下,研究者对教育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从而了解和分析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3.实验法:就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认为地使一定的心理现象发生,从而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4.调查法:是指在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中,所研究的现象在不能直接观察的情况下,研究者采取多种方法获取有关资料,间接地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的方法。

      5.测验法:是指在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中,采用标准化的测验工具,必要时也可采用精密的测量仪器作为辅助,测量被试的有关心理特质的方法。

      6.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讨教育管理活动中不同角色人们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供心理学依据。

      7素质: 所谓素质有两种解释:狭义的素质是人的先天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主要是脑和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方面的特点,这种素质上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广 义的素质不仅是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而且更指人在一定的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品质,即一个人的意识和 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对教育领导者与管理者来说,即指领导意识、领导能力、领导品格和领导风度。

      8.信度:指的是测量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量同样的内容,所得结果的一致性。

      9.效度:指的是测量工具本身的有效性,即对所欲测量的特性或目的是否测得正确。

      10.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11.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段)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利和体力的活动。

      12 所谓管理:就是管理者运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指引和影响个体或组织目标的过程。

      13.管理现代化:是将现代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管理的过程。

      14行为科学:就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生产效率。

      15.霍桑实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于1927年冬应邀参加了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关系的实验,包括照明、福利、态度与意见调查和团体行为的观察研究等一系列实验,结果发现,影响生产效率的主要力量,不在于物质因素或经济因素,而在于工人心理的或社会的因素。

      16. 所谓心理的本质就是怎样正确地理解人的心理现象,上弄清楚什么是心理,心理现象时精神现象还是物质现象,人的心理到底时怎样产生的,这是心理学首先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 按照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现代科学成就的论证,人的心理时在社会实践中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心理的本质究竟时什么呢?这里有两个基本的条 件,一个是人脑,这是反映的器官,是心理活动产生的生理基础,另一个是客观显示,这是放映的内容,是心理活动放映的源泉。人的心理活动就是在实践活动中这 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17. 经济人的假设:经济人也称为理性经济人,也有人译为实利人或唯利人。这种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的哲学观,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都想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动机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被称为X理论。

      18.社会人的假设:有人译为社交人。这一人性假设起源于著名的霍桑实验。社会人假设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的意义。人们还有社会性需求,人际关系对于社会行为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

      19. 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又称为自动人的假设。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学派认为,人除了物质需求、社会性需求外,还有一种表现自己才能的欲望。在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人就是自我实现的人。自我实现就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

      20复杂人的假设: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提出来的。由于长期实践的结果证明,前三个种人的假设,虽然各有其合理的一方面,但并不适合于一切人,是各有其片面性的。60年代中期,薛恩考察了这三种人性假设,认为人类的最大需求不可能都是一样的,而是因人因事因地而异。不可能有纯粹的经济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的人。实际存在的只是在各种情况下不同反应的复杂人。70年代初,根据复杂人的假设,提出了一种变权理论。被称为超Y理论。

      21.人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人属于自然,另一方面是人统治自然。首先,人作为有机体是自然的产物,人来自自然,人属于自然。其次,人为了生存、种族延续和发展,就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把自然作为索取和改造的对象,这就是人统治自然。

      22.人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和社会的关系,是人的本质最重要的方面。作为社会的人,任何个体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人的生活的一切表现,都是社会生活的表现。总之,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的社会性。

      23.人的意识属性:说明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消极的反映,而是具有自觉性,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24.社会认知: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认知反映,指主体对他们的行为、对社会交往和对集体组织间的关系的认知。

      25.认知: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

      26第一印象:在社会认知中,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

      27. 光环效应:在社会认知中,将知觉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它方面去,这种现象叫光环效应。又称为晕轮效应或成见效应。

      28. 近因效应:是指在社会认知中,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于一个人的整个印象会产生更强烈的作用。也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29. 社会刻板印象:在社会认知中,人们常常受以前经验模式的影响,在其头脑中形成有关某人或某类人的固定印象,这种固定的刻板印象将对随后的反映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印象或定势效应。

      30. 情感效应:在人际关系中,观察已有的情绪情感对社会认知的影响,从而造成对人判断或评价上的偏见。

      31. 个性: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稳定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32个性差异: 个性具有意识倾向性,它是人对事物的一定看法、态度和趋向,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态度的选择性和积极性的表现,制约着一个人全部的心理活动的方向和行为的社会 意义。这种倾向性表现为个体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信念、理想社世界观。个性还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性,它体现在个体之间能力、气质和性格方面的不同。

      33.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它不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反映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它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34.意志:是在认识和变革现实的过程中,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35.兴趣:是我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36.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37.气质;是受个体生物组织制约的、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强度、速度、灵活性等动力方面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38.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而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39. 所谓行为:是在外部刺激的影响下,经由主体内部的折射而产生的反应活动。

      40. 需要:是有机体缺乏某种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它是个体客观需求(包括人体内部的生理需求和人体外部的社会需求)的主观反映。

      41. 动机:是推动人们去行动的主观动因,是个体发动和维持其行动以实现一定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

      42. 目标:是一种期望,是人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是与一定需要的满足度相联系的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超前反映

      43.教育目标:是指培养人才的规格和标准,它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和期望在教育工作中的反映,这个目标要依靠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来实现。

      44.管理目标: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制定的工作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

      45. 所谓激励,作为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持续的激发人的工作动机,使其心理过程始终维持在一种积极的兴奋状态之中。简言之,就是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

      46.目标激励:就是设置适当的目标,使其成为诱因,以激发人的正确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47.奖励激励:即利用奖励与惩罚的手段进行奖励。

      48.竞赛与评比的激励:社 会主义的竞赛,历来被认为是能激发人的动机、推动人们积极向上、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或争取完成工作任务的有效手段之一。竞赛既有比较、角逐的成分,又有合 作、互助的成分。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竞赛对调动人的积极性具有重大意义,。评比条件对引导竞赛的方向有着重大的作用。

      49.榜样激励:榜样是一面旗帜,使人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它适合人的模仿心理需要。

      50.领导行为激励:;在调动教育工作者积极性中,领导行为起着很重要的激励作用。它主要表现在领导者对被领导者工作的支持、关怀和领导自身的以身作则等方面。

      51.生理需要: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直接与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发展相联系的需要。包括饥渴性排泄和休息等。

      52.安全需要:是要求安全、避免危险的需要。

      53.尊重的需要:这里有两种,即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希望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得到自我尊重,产生自足胜任独立和自信。外部尊重是希望达到别人尊重,由此产生地位威望和信赖等。

      54.爱和归属的需要:是指人与人之间对社会交往、爱与被爱的需要。

      5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人的理想抱负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需要,目的是完善自己,最大限度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浅能。

      56.激励因素:使职工感到满意的激励因素主要是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能得到社会承认,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工作中负有重大的责任以及在职业上能得到发展和成长等。

      57.保健因素:造成职工非常不满意的保健因素主要是由于公司政策、行政管理、监督、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以及工作安全、工作环境等方面处理不当引起的。

      58.效价:也称诱发力,是指目标的价值,即对所从事的工作或者所要达到的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也就是个人对行动的结果或目标的偏爱程度。

      59.期望值:是指期望的概率,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判断一定行为能导致某种结果和满足需要的概率,是对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大小的估计。

      60.期望: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与1964年提出的。它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只有在预期其行为可以有把握达到某种结果并且这种结果对他有足够价值的情况下,才会被激励起来。

      61.投入: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条件个估计,如学历、毕业学校、毕业年限、工龄长短、能力大小、甚至年龄、身体状况等都是一种投入的资本。

      62产出:是指一个人所得到的报酬。

      63. 所谓挫折:是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一时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64. 挫折容忍力:是指个人遭受到挫折时避免行为失常的能力

      65. 所谓挫折的自我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遭受挫折后,为保持情绪的稳定与心理平衡,自发产生的适应性的行为与心理活动。也称心理防御机制。

      66.攻击:是个体受到挫折后行为表现的一种形式,即个体受到挫折后,引起愤怒的情绪,对构成其挫折对象的人或物进行指责、驳斥或反击。

      67.冷漠:指个体在受挫折后表现的对挫折情境漠不关心无动于衷的行为反应。

      68.倒退:也可称为退化退行或回归,这种情况是指受挫后内心冲突无法解决时出现的返童行为。

      69..固执:通常是指明知挫折不可避免,偏按原来动机重复某种无效的动作,尽管反复进行某种动作并无任何结果,但仍要继续这种动作。

      70.逃避:是指一个人受挫折后不敢面对挫折情境,而是从构成挫折的情境中退却,逃避到幻想或现实中的安全地带,尽量避免同挫折有关的人或物接触。

      71.合理化作用:个 体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指在某种情况下,当个人的动机或其表现的行为不符合社会的价值标准,无法达到其追求的目标时,为避免心理冲突、维护个人尊严起见, 总是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给予一种合理的的解释,或将自己行为的不合理性,尽量解释唯事实上的需要,目的在于使别人感到有“不得不这样做”的苦衷,以次既获得 别人的原谅,又维护个人的自尊,从而保持与社会的适应。

      73.压抑作用:个体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为防止痛苦经验时时发生,个体有意识地将自己由于受挫折而产生的痛苦经验和烦躁情绪,排除于记忆和意识之外,以适应社会生活。

      74.代替作用:个体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个体对某一对象所保持的动机、感情和态度,若不为社会所接受,或自忖将遭遇到困难时,将次种感情与态度转向其他对象以取代之,称为代替作用。

      75.投射作用:个体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个体把自己的行为失当,工作失误,推委与别人身上,以减轻自身的不安,从而维护自尊。这种将己之过强加于人的倾向,就叫投射作用。

      76.表同作用:表同作用是与投射作用完全相反的表现。它是把他人具有的、使自己感到羡慕的品质加到自己身上,把自己比拟(表同)于自己所崇拜的人的心理倾向。

      77反向作用:个体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指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动机所驱使的方向是相反的。个体为了防止某些自认为不好的动机呈现于外,仍采取与动机相反方向的行为,即想以相反的态度与行为,掩盖自己内心的不良动机。

      78.心理卫生:是使人获得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手段,是一种为保护和促进人类心理健康,保持人类对环境的良好适应,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的综合学科和实践技术。

      79.心理健康:所谓心理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对内、外环境的良好适应。

      80.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曾给健康下过一个定义:所谓健康,不仅在于没有疾病,而且在于身体、精神、社会各方面的正常状态。

      81.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心理学家帮助人们治疗心病的方法。

      82.心理治疗:也是保护人类心理健康的心理卫生手段。

      83.态度:是指个体对待某种社会事物所持的主观评价与行为倾向。社会事物是包罗万象的,如人、事件、物、集体、制度以及代表具体事物的观念、思想等,都可以是态度的对象。

      84.教育工作者工作态度: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是人们在教育工作中对于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以及对自己和其它人的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倾向或评价。

      85.职业适应性:是指行为与职业要求保持协调一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其职业适用性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

      86.态度的语言表现:当教育工作者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时,人们就可能看出他的态度。

      87.价值:是指客观对象对人所具有的意义或效用。

      88.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重要性和社会价值的观点,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看法与评价。

      89.态度的情感表现: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因而态度在情感上表现得最为充分和最为常常通过表情即可看出,这是了解教育工作者态度得重要线索。

      90.态度得行为表现:态度所激起饿行为反应与态度是一致得,可以从一个人的行为反应了解一个人的态度。

      91.服从:是指个体在他人的影响下,做出同他人、社会的要求相一致的行为。即公开表示接受某种态度,但内心并不一定接受。

      92.认同:是指人们开始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与行为影响,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或群体的要求相一致。

      93.内化:指把他人的态度完全融化吸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态度与价值体系,在情感体验上也完全融合一致,并产生坚定不移的意向。

      94.态度的改变;使指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转变自己已经形成的态度。

      95.嵌入程度:嵌入也译为陷入、卷入。一般认为是指心理上的认同感,是指个人在实践一种观点种认同的程度。

      96.预告:是指预先警告将有说服性信息到来,这会增强对说服的抵制。

      97.分心:是指分散受信者的注意力,以便削弱他对说服的抵制,从而有利于说服。

      98.工具性功能:也称功利性功能。指我们需要选择那些能为自己提供最大利益的态度,并尽可能发展和形成这些态度。

      99.价值表现功能:指态度的形成是为了表达我们内心的价值体系的一种方式,这也是为了我们的自尊督自我形象作出一种肯定。

      100.一致性(原则)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斯古德和坦南包姆提出的,它认为,信息源就某事发表看法时是否会引起受信者的态度改变,涉及三个因素1受信者对信息源的态度2受信者对信息源所评论的事件的态度3信息源就某事所作论断的性质。

      101.态度改变的中介策略:即在原有态度与要形成的新态度之间设置中介环节,使原有态度在改变时有过渡的桥梁。

      102.所谓群体:即在具体的社会生活和交往条件下的人群集合体。

      103. 所谓群体动力:是指群体成员在群体相互作用情境中个体行为的推动力。

      104.教育群体动力:是指教育群体成员处于教育群体之中,往往会受到群体氛围,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于该个体独处时所表现的行为反应。

      105.教育群体:是群体现象之一,是指在教育组织与其成员之间有共同心理指向和行为指向而协调活动的人群集合体。

      106群体范围:也称群体准则。它是指群体公认的或自然形成的群体成员的思想、行为和评价的标准,这些标准能给群体成员提供行动的指南。

      107.群体压力:是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无形影响力,它使人们倾向于作出群体所认可或可接受的行为反应。

      108.群体凝聚力:又称为群体内聚力、向心力,使指使群体成员固守在群体内的吸引力。

      109.群体舆论:是群体内多数人督社会生活、群体活动、个人行为等事实,所作出的内容一致的判断和评论。

      110.群体士气:士气一词原本是军事用语,是指军队在作战时的战斗情绪和战斗意志。现引申到群体中,用来表示群体的斗争情绪意志,服务态度或工作精神。

      111.认同:是指群体成员在认识和评价上同群体保持行为一致的心理倾向。

      112.:模仿:是指由仿效别人的言行举止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

      113.暗示: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他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114.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个人意见而与群体种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行为。

      115.服从:是指在他人的命令或影响下,做出同他人、社会的要求相一致的社会心理行为,亦即按他人的旨意而行事。

      116. 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上的关系。

      117.教育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教育活动中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管理关系。

      118.人际交往:也称人际沟通,它是人们为了彼此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情感需要等目的,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目光、姿势、体态、声调、面部表情及动作等)而实现的交流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的联系过程。

      119. 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直接进行的信息交流。它是人们借助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所进行的各种直接的、实在的心理接触和心理交换。

      120.所谓群体合作:是指群体中两个以上的个体或与其他群体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工作,相互配合,以求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121. 教育群体合作:是指在教育群体中,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由群体成员团结协作,共同妄称某项任务的心理活动,它是群体成员或群体与群体之间协调作用最高水平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行为。

      122. 所谓群体竞争:是指群体成员或群体之间为了己方利益,力图胜过或压倒对方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一种活动。

      123.教育群体的竞争:是指在教育组织内的竞争活动。

      124. 弹性工作时间:就是指在固定工作时间长度的前提下,灵活地选择工作的具体时间。

      125.口头交往:指借助语言实现的面对面的直接交往。

      126.书面交往:指借助文字符号实现的间接性交往。

      127.活动交往:指在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外显行为而实现的交往。

      128.人际反应:所谓人际反应是指人们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反应。

      129.工具性沟通:是交往双方彼此交换知识意见看法,从理性上调节人们之间的人际关系,为改变彼此的认识意见看法信息等。

      130.情感沟通:是彼此进行的情感交换和情感交流,为唤起对方的喜爱好感同情共鸣等,从非理性上调节人们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彼此产生情爱依恋和心理相容,从而满足彼此的情感需要。

      131.建设性冲突:凡利于达成组织目标的冲突是建设性冲突。

      破坏性冲突:那些对达成组织目标起阻碍作用的冲突是破坏性冲突。

      132.冲突:就是矛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需要、动机或目标同时存在而又处于矛盾中的心理状态就是冲突。

      133.教育群体冲突:就是在教育组织中,个人、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由于目标或利益上的矛盾而产生的对立过程。

      134.领导:就是引导或影响个人、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过程。(它是处理人和人、人和工作以及人和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过程,亦称领导行为。

      135. 决策:就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既定目标,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将要从事的工作,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在同时存在的几种准备行动的方案中,选择出优化行动方案的过程。

      136.教育决策:是教育领导者为实现教育目标,在运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从若干备选方案中选择优化(满意)方案的过程。

      137.教育领导的组织功能:1根据教育组织内外部条件,根据需要与可能,来制定组织的目标和决策。2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和决策,合理地组织和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3建立并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

      138.影响力:就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于行为的能力。

      139.教育领导影响力:是指教育领导者有效的影响和改变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

      140.特性理论:是集中研究领导者的个人特性,以期预测什么样的人当领导最合适。

      141.作风理论:是集中研究领导者的工作作风类型以及不同领导作风对职工的影响,以期寻求最佳的领导作风。

      142.行为理论:是集中研究领导者采取的领导行为以及不同领导行为对职工的影响,以期寻求最佳的领导行为。

      143.权变理论:权变理论是集中研究特定情境种最有效的领导作风和领导行为。

      144.符号力:是指学校领导者对标志学校符号所象征的意义又深刻的认识和提升能力。

      145.文化力:是指学校领导者能阐明学校成员共同承认的价值观念、信念及办学宗旨,激励部属共同维护和创造校园文化的能力。

      146.技术力:是指一般组织管理能力,包括计划指挥协调和掌握情况的能力。

      147人群力:是指人际关系能力,强调领导者应与部属保持良好的关系,有调节矛盾解决冲突的能力。

      148.教育力:是指具备教育专业工作能力。

      149.教育领导决策心理:是指教育领导者在教育决策中的心理现象。

      150. 群体决策(教育群体决策):是指教育组织面临复杂的问题,领导者不是由个人凭直觉或经验独断,而是召集群体有关成员,通过共同讨论研究而制定的决策。

      151.教育领导决策的果断型:果断是领导者在意志活动中的一种良好的意志品质。果断型是领导决策者面临错综复杂的情况,能从大局出发,抓住瞬息即逝的时机,敢作敢为,果断和迅速地作出决断。

      152.教育领导决策的顽强型:顽强型是领导决策的主要特征。即有韧性,在决策过程中自始至终始终保持坚持性。

      153.教育领导决策的稳健型:稳健型领导者一般具有深思熟虑的特征和稳健的风格,在决策过程中,力求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习惯于三思而后行,他们思考周密,慎重地权衡各种决策方案及其实施后果的利弊得失,因此他们较少失误。

      154.权威主宰效应:权威主要指的是领导者、上下级或专家,由于他们所处的地位和所拥有的威望与权利,是他们的意见比一般成员的意见影响力要大,即领导的话往往起着主宰的引导作用。

      155.系列位置效应: 原指学习材料种各部分的位置不同,学习效果就不同。一篇文章种,开头和结尾部分的识记效果比中间部分要好。在决策中的系列位置效应是指发言的先后不同,所 造成的印象与效果不同。先发言者由于先声夺人,先入为主,而比后发言者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也有人称此种现象为铁路效应。

      156.极化现象:又称为极端性转移。原指群体决策中比个人决策时更容易出现的冒险倾向。后来有一些研究表明,当群体多数成员比较保守时,群体决策也将趋向保守这一极端。因此,极化现象更为确切的含义应为决策向冒险或保守中任何一个极端的转移。

      157.德尔菲法:是美国著名咨询机构兰德公司研究员赫尔默和达尔奇于20世纪40年代设计的一种专家集体判断预测法,不过它不是将专家们召集在一起面对面的讨论,而是背对背地书面征求专家们的意见。这种方法于50年代开始推行,现已广泛用于决策过程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这是一种行为方法。它要求专家对某项政策的涵义或效果,即通常所谓的情境作出预测。

      158.名义群体法:又名虚设群体法。这也是群体决策的一种新形式。它与德尔菲法不同,它让参加咨询的人员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彼此进行交谈。但名义群体的成员进行交往与作用是受一定的程序控制的。

      159.脑力激荡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奥斯邦为克服群体压制不同见解而设计的,是一种激发群体成员创造性思维和活动的方法,旨在营造一种鼓励大家畅所欲言的气氛。

      160.决策树法: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用于管理的一种定量决策方法,它多用于风险性决策。这种方法是由其形态得名的。它把决策的不同方案和可能产生的情况画成树形的分枝,形成侧卧的树状结构,再逐枝计算求出各方案的损益值,通过比较选出最优方案。

      161决策点:用□表示,它是决策树的出发点。

      162.方案枝:是从决策点画出的若干直线,每条直线代表一个方案。

      163.方案点:又叫概率点。用○表示,画在各方案枝的末端。

      164.概率枝:是从方案点画出的若干直线,每条直线代表一种情况及其概率。

      165.结果点:用△表示,它是决策树的终点,画在各概率枝的末端。

      166框架盲点:是指决策者在决策时选取的角度不同,犹如物体落在视网膜上的盲点一样,看不到问题的关键所在,盲目相信自己决策的准确性。

      167.框架错位:是指在处理一些不熟悉的事物时,由于弄不清问题解决的关键,导致了提出的决策方案于所需解决问题不能协调一致,发生了错位现象。

      168.框架固化: 是指决策框架时的思维僵化,习惯于沿用过去决策曾经获得成功的固定模式,不能随客观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169.方向性原则:是指任何组织或个人所做出的决策,必须保证社会主义方向,从社会主义的整体利益考虑,符合党和国家政策法令的规定。

      170.系统性原则:决策必须强调系统性。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决策,是现代科学决策的重要特点,是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决策时必须考虑决策所涉及的整个系统和相关系统、决策对象和外界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171.群体决策:是指教育组织面临复杂的问题,领导者不是由个人凭直觉或经验独断,而是召集群体有关成员,通过共同讨论研究而制定的决策。

      172.教育领导集体:是指在教育组织中,由主要领导者和其他经由组织程序产生的参与管理并行使一定领导职能的成员所组成的群体。

      173.教育组织:是按照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正式教育实体

      174.教育领导集体心理优化:即是指教育领导集体内部的各个组成人员之间,按照心理互补规律,进行领导集体结构的最佳搭配和组合,从而使领导集体达到心向一致,心力集中,心理平衡和心理相容的最优心理状态,增强整体功能。

      175. 组织变革:就是指组织为适应内、外化境的变化而对其自生进行调整、修正和革新的过程,旨在求得自身的平衡。

      176.组织结构是依法建立的国家正式的组织机构。

      177.传统的观点:认为组织就是一群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互相之间实现不同层次的分工、合作,将职能分化,运用不同层次的权利与责任,从而有计划地协调人们的活动。

      178.管理层次:也称管理高度。是指企业指挥系统划分为多少等级,即企业组织结构设置多少层,管理也就分多少层。

      179.管理幅度:也称为管理宽度、跨度。是指主管领导对所有直接下层实行有效管理的幅度,也就是领导对下属实行的控制幅度。

      180.角色期望:是指社会或群体对扮演某种角色的人们提出的符合其身份的期待和希望所应表现的特定的行为方式,即期待和希望于社会地位和身份相称的行为方式。

      181.教育者的角色规范:是指社会和教育群体要求教育人员在工作种应该达到的行为模式。

      182.角色行为:是指个人承担一定角色时所表现出来的实际行为。

      183.角色规范:是指社会群体中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184.目标认同原则:是指教育组织的目标,必须为其全体成员所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目标。

      185.合理授权原则:是指教育管理者,将组织的部分任务、权利委托给下级管理人员,做到职权合理,使各个工作系统和职能部门,形成最优化的组织结构。

      186.信息沟通原则:是指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准确迅速。

      187.心理平衡原则:指教育组织成员,因感到自己在组织内受到尊重和信任而产生的一种舒畅、欢乐的心理状态。

      188.组织文化:又叫企业文化,它是指一个组织在长期组织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孕育形成的某种有特色的价值观、管理思想、传统、习惯、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合。

      189.精神层:是组织文化的中心和主体。它包括企业目标、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风气。

      190..制度层:是外加的行为规范,它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维持组织活动的正常秩序和运转。

      191.器物层:是指组织文化在物质层次上的体现,上群体价值观的物质载体

      192.一体原则:创造一体感,使管理阶层与劳工阶层合二为一,产生自己既是工人又是管理者的感觉,形成我也拥有企业一份财产的心理状态。

      193.强化:是使某种心理品质变得更加牢固的手段。所谓强化是指通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从而使该行为得到重复或制止的过程。

      194.环境:是指主体周围存在的客观情境,是生活主体以外与生活主体发生联系的外部客观世界。

      195.社会心理环境(心理环境):心理环境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人脑对人的一切活动发生影响的环境事实,即对人的心理事件发生影响的环境。

      196.教育组织社会心理环境:是指在教育管理活动中督教育组织成员起影响作用的内部和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总和。

      197.传统作风:传统作风上一种隐形的心理环境,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和思维方式。

      198.大众传播系统:大众传播系统包括书报、杂志、广播影视录象等等。

      199.教育组织形象:是指一个教育组织在社会公众和组织内部成员对其行为和历史的整体印象。

      200:组织的理念形象:是指社会大众和组织成员对整个组织在哲理和观念上形成的形象。

      201.教育组织的理念形象:是组织目标、价值观念、管理思想、领导风格、职业道德和群体意识的总和。

      202.组织形象:最早上针对企业提出的,在企业文化种称为企业形象。它是社会大众和企业职工对企业整体的评价。

      203.教育组织的识别形象:是通过各种视觉设计来塑造和强化的组织形象。

      204.教育组织变革:是指在教育系统内的各个组织,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对其自身进行调整、修正和革新,以增强组织的活力与效率的过程。

      205.李维特组织变革的模式:美国心理学家李维特在其所著《管理心理学》中提出组织变革的模式。他认为组织变革是工作(任务)技术结构和人员四个变量的相互作用。

      206.洛尔施西组织变革的程序:一是创造一个需要变革的认识,二是分析诊断环境三是沟通变革所影响的人员,四是监视变革调整组织。

      207.勒温和美国组织心理学家薛恩都提出解冻变革再解冻三个阶段。

      208.凯利提出诊断执行和评估三个步骤九个方面,即确定问题诊断列出可行方案、发展决策准则、选取解答方式、计划变革、采取行动、评估效果和反馈。

      209.教育组织发展:是运用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改变教育成员的态度和行为模式来增加组织的有效性和活力的变革过程。

      210.工作内容丰富化: 来源于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认为,工作本身的意义上激发工人积极性的根本因素。如果让工人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工作的计划和设计,参与有关的组织工 作与控制工作,自主管理,使工作具有挑战性,这样,就会增加工人的责任感、胜任感和成就感,为他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才能和浅能的机会。其结果会增加职工的满 意感,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211.工作任务扩大化:是一种增加工作广度的横向扩大工作范围的技术。

      212.教育组织中的工作任务扩大化:就是扩大教育工作的外延,即让教育工作者尽可能多地担当一些工作。

      213.目标管理:是 当今世界广泛运用的一种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它是由美国管理学家杜鲁克首先提出,并经过其后一些人的发展,逐步成为西方许多国家采用,并开始在我国的管理活 动种应用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上级要求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预先指定一定时期内的管理目标,并将这一目标层层分解,使各层级、各部门和每 个组织成员的各项活动都围绕着实现目标而统筹协调运作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

      214.李雷的人际行为模式:由于人际关系受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所以单纯的人际关系行为模式很少发生,它总是渗透了许多其它因素。从研究中发现,人际关系的各种行为也有共同性。社会心理学家李雷从几千件人际关系的研究报告中,将人际关系划分为八种模式:1由管理指挥指导教育等行为,导致尊敬和服从等反应2由帮助支持同情等行为,导致信任和接受的反应3由同意合作友好等行为,导致协助和温和的反应4由尊敬信任赞扬求助等行为,劝导和帮助的反应5由羞怯礼貌敏感服从等行为,导致骄傲控制等反应6由反抗疲倦怀疑异样等行为,导致惩罚或拒绝的反应7由攻击刑罚不友好等行为,导致敌对和反抗等反应8又激烈拒绝夸大炫耀等行为,导致不信任或自卑等反应。

      简答和论述

      1.实验法优越性有哪些?

      答:1 研究者可以主动地引起其所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而不是被动等待某种心理现象的出现。2 研究者可以严格控制和改变条件,从而了解某些条件对被试心理现象的制约或影响。3 研究者可以反复进行实验,对实验结果可以反复地进行验证,作为判断被试心理现象究竟是典型性还是偶然性地依据。

      2.实验法缺点? 答:1 由于人们的管理行为过于复杂,难以控制,而且受情境因素的影响较大,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实验法对于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2 由于实验是在人为的情境或孤立的条件下进行的,与日常的教育管理情境有较大的差距,实验设计也十分困难,3 实验结果也往往受被试情绪、态度变化的影响,其所得记录也必然会受到一定影响。

      3.什么是观察法?它有哪些优缺点?

      答: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条件下,研究者对教育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从而了解和分析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优点:1所得材料比较全面、系统、完整。2 所得结论真是可靠。缺点:1、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观察时不能控制被试的行为与环境,所以它往往使研究者出于被动的地位,不能作准确的重复,2、根据观察法所得到地材料,不易作数量分析,也不能准确地确定某种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因而也就难以全面深入的了解其心理活动的过程,掌握它的必然性。

      4.梅奥在他的人际关系理论中提出的新理念是什么?

      答:根据霍桑实验总结,梅奥在1933年 出版了《工业文明的人性问题》一书,提出了与传统管理理论不同的新理念:第一、传统管理理论认为金钱是刺激职工生产积极性的惟一因素,而梅奥提出职工除了 物质需要以外,还有心理的需要。第二,传统管理理论认为工作条件是决定生产率的重要因素,而梅奥指出生产率主要决定于制动的态度和情绪。第三,传统管理理 论只重视规章制度职权划分等,而梅奥却指出“正式群体”的存在,而且这种非正式群体成员的情绪与行为对生产有相当影响。第四,霍桑实验还指出建立新型领 导、听取职工意见与沟通信息的重要性。指出,新型领导的能力在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来激励士气。

      5.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研究教育系统中人们彼此相互作用情况下所产生的心理现象的规律性。

      6.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哪些方面?

      答:第一、研究教育管理中的个体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第二、研究教育管理中群体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第三、研究教育管理中领导心理的行为及规律。第四。研究教育管理中的组织心理的行为及规律。

      7.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和具体任务是什么?

      答: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讨教育管理活动中不同角色人们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供心理学依据。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具体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为调动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提供心理学依据。2、为形成教育组织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提供心理学依据。3、为提高教育管理者的素质和水平提供心理学依据4、为教育组织设计,为促使组织变革与发展提高心理学依据。

      8、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答: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

      9、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意义有哪些? 答: 第一,理论意义:教育管理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综合与吸收当代教育科学、管理科学、心理科学尤其是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从我国教育管理实践中汲取营养,使它们上升为理论,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方法论和知识体系。同时将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管理实践中加以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这就促进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上的突破,也必然会成为心理科学的宝贵财富,并拓宽了心理科学的视野,为心理科学的丰富和发 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第二,实践意义:1、研究教育管理心理学有利于观察和判断教育工作者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能有预见性和针对性地处理好教育管理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的矛盾,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2、研究教育管理心理学有利于改革教育管理工作,事教育管理工作使用新时期地发展和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教育事业作出新的贡献。3、研究教育管理心理学,有利于加强教育管理者的自身教育,培养和调节教育管理者的个性。品质,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水平。

      10、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具有哪些趋势?答:在管理科学的发展过程中,除了逐步趋向综合之外同时还具有以下三种趋势:1.由原来的基层管理为主发展到以高层管理为主;2.由日常业务性管理为主发展到以经营战略性管理为主;3.由原来的以物为中心的管理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11.心理互补规律主要可归为哪些方面? 答:1持忍结合。2情理交融3争让相济。

      12、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具有哪些趋势?答:在管理科学的发展过程中,除了逐步趋向综合之外同时还具有以下三种趋势:1.由原来的基层管理为主发展到以高层管理为主;2.由日常业务性管理为主发展到以经营战略性管理为主;3.由原来的以物为中心的管理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13.心理互补规律主要可归为哪些方面? 答:1持忍结合。2情理交融3争让相济。

      14什么是教育领导集体?其心理结构是怎样的?有什么心理学意义?

      答:教育领导集体:是指在教育组织结构中,由主要领导者和其他经由组织程序产生的参与管理并行使一定领导职能的成员所组成的群体。意义:1有利于集中群体智慧,克服个人认识上的片面性2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增强领导成员的责任感3有利于信息沟通,提高心理相容水平4有利于形成集体意识,发挥集体心理效能 5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实现组织目标。心理结构:1在认知系统上互补2在动力系统上互动3在调节系统上同步。

      15影响领导群体团结的心理因素有那些?应如何预防和消除?

      答:因素:1信念的向背2感情的离合3意志的强弱。如何预防和消除:1端正对待职、权、责的态度2端正对待功过、奖惩的态度3端正对待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态度。4加强意见沟通。

      16教育领导集体心理优化的含义和意义? 答:教育领导集体心理优化:即是指教育领导集体内部的各个组成人员之间,按照心理互补规律,进行领导集体结构的最佳搭配和组合,从而使领导集体达到心向一致,心力集中,心理平衡和心理相容的最优心理状态,增强整体功能。意义:1它有助于形成强而有力的领导集体。2它有助于提高领导效率或效能。3它有助于集体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

      17教育领导集体心理优化的标志是什么? 答:1心向一致2心力集中3心理平衡4心理相容

      18教育领导集体心理优化的途径有哪些? 答;1自觉增强集体意识2共同建立和谐的感情氛围3充分运用心理互补规律4.坚持实行动机强化5发挥一把手核心作用。

      19校长负责制包含的三个方面? 答:1校长全面负责2党支部保证监督3教职工民主管理。

      20构成调节系统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意志、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四个方面的内容:1在理想上互勉2在信念上一致3在世界观上共鸣4在意志上互励。

      21.领导集体的心力集中包括许多方面,这里对影响较大的主要因素介绍?

      答;1注意力集中2意志力集中3情绪感染力集中。

      22.领导集体的心向一致的条件前提? 答:1共同的信念2认同感3意见沟通4扬长避短。

      23.心理相容的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答:1它是搞好领导集体成员团结的心理基础,也是实现集体组织目标的重要保证。2它可以为实施领导活动提供积极乐观的心理气氛,保持成员良好的心境,有利于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

      24.使领导集体成员之间进行正常和谐的心理交往逐步形成和扩大心理相容最佳领导集体,改善心理相容一般型减少或根除心理不相容型领导集体,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有哪些?

      答:1要加强自身的政治学习和道德意识的修养。2要确立共同的使命感3要建立亲密的同志感情。

      25.集体意识形成的五个条件?

      答:1具有同一的信念2具有一致的利益3具有严明的纪律4有相互依赖和团结互助的内部关系5有集体荣誉感

      26.建立和谐的感情氛围? 答:1尊重其他成员的人格,任何轻视他人的态度,甚至侮辱他人人格的做法,只能激起对方的反感或憎恨2善于培植彼此的感情3把握好感情的转化。

      27贯彻好心理平衡原则要处理好哪些问题?答:1要培养良好的工作意识。2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领导者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要注意尊重他人、尊重下级。

      28教育社会认知的特点和功能?影响教育工作者社会认知的因素有那些?

      答:特点:1自我认知的自觉性2人际认知的广泛性3社会角色的多样性。

      教育工作者社会认知的功能:1加速教育工作者的自我成熟2改善人际关系3提高教育效果4增进心理健康。

      影响教育工作者社会认知的因素:1当时的情境2被认知者的特点3认知者本身的特点。

      29.教育工作者应具备怎样的情感品质?如何培养?答:1热爱教育事业是教育工作者做好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基础。大作用。。2强烈的理智感。3深刻的道德感。4正确的审美感。

      培养:1.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2开拓宽广的胸怀3增强适应生活的能力。4提高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修养。

      30.教育工作者应具备怎样的意志品质?如何培养?答:1明确的目的性2一贯的坚持型3处理问题的果断性4沉着自制和耐心。培养:1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3培养深厚坚定和有效的情感4在实践中经受考验。

      31.当前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动机主要表现在:

      答:一,以自身的工作成就为主要目标。二,对职称的追求是努力工作的动力。三,经济利益的追求。

      32.马斯洛认为人有五钟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3.怎样消除不公平感?答:1重新认识个人的投入和产出,自我解释,自我安慰,以求得心理的解脱。2改变比较方法,自我安慰,获得主观上的公平感。3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投入产出比率。4采取行动,改变他人的投入产出比率。5采取不正当的方式发泄不满。

      34.什么是挫折?挫折是如何产生的? 答:所谓挫折是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一时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挫折产生的原因:1自然环境的阻碍。2社会环境的影响。3个体身心条件的影响。4个体动机冲突的影响。

      35.什么是挫折容忍力?影响挫折容忍力的因素有哪些?

      答:挫折容忍力是指个人遭受到挫折时避免行为失常的能力。因素:1生理条件2学习与训练3个体心理品质

      36.受挫折后的行为反应有哪些?

      答:一般而言,人们受挫后的外部行为反应有如下几种表现:1攻击2冷漠3倒退4固执5逃避。

      37.挫折产生的组织因素有哪些? 答:1.组织的管理方式。2组织内的人际关系3工作性质4工作环境5其它,如工作计划安排不周,工作与休息时间安排不当。

      38.你认为应如何正确对待受挫折者?答1.采取宽容的态度提高认识,分清是非3.改变引起挫折的情境4精神发泄。

      39.一般挫折产生后可能遇到的情况有哪些种?答:1.动机行为没有受到阻碍或干扰,能轻易获得满足,无需特别的努力既可达到目标。2.动机行为可能受到阻碍或干扰,但此过程给予个人许多解决问题的机会,而终能冲破阻碍或干扰,从而达到目标。3.当一种动机行为遇到阻碍或干扰,几经克服未能逾越时,忽然有另一个较大的动机出现,个人可能先满足后一动机而暂时放弃前一动机,改变行为目标,从而改变行为方向。4.动机行为完全受到一时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致使目标不能达到而受到挫折,感到沮丧失意。

      40什么是自我防御机制?挫折的自我防御机制有哪些?

      答:所谓挫折的自我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遭受挫折后,为保持情绪的稳定与心理平衡,自发产生的适应性的行为与心理活动。也称心理防御机制。1合理化作用2压抑作用3代替作用4投射作用5表同作用6反向作用。

      41.教育工作者受挫折后应如何帮助解决?答:A调整组织环境,减少导致挫折的刺激情境。1自然因素。对于组织的自然环境,应在可能的范围内,及时给予调整解决,使之趋于完善,则可大大叫少导致人们挫折的刺激情境。2.社会心理因素。如教育管理者的行为和管理方式不当、组织内部缺乏有效的沟通手段,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紧张,人事安排和调动不合理等,对于这些社会心理因素,应进行调整改进,以减少人们受挫折的刺激情境。

      B进行教育和训练,增强个体对挫折的容忍力。1.教育所属职工树立正确的挫折观。2教育所属职工保持乐观情境。3改善组织内部的人际盥洗教育所属职工在遭受挫折后,学会自觉地运用自我防御机制。5教育所属职工了解并接受自己。6教育所属职工要善于调整所追求目标的标准。C正确对待受挫折者。1.采取宽容的胎毒提高认识,分清是非3。改变引起挫折的情境4精神发泄。D讲究心理卫生,保护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

      42.个体心理品质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答:1认知判断2情感因素3意志成分

      43.教育领导者发现所属职工出现心理障碍或心身疾病,应及时解决,一般的临床手段?答1心理咨询2心理治疗

      44.心理卫生和管理的关系,从几方面分析?答:1从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来看,心理卫生应当是管理的重要内容。2从管理工作面临的人和事的矛盾来看,也必须作好心理卫生工作。

      45影响人际交往障碍的因素?答:1文化因素障碍2社会因素障碍3个体因素障碍

      46.文化因素障碍有那些?答:1语言障碍。如语言文字有意识的符号等在交往过程中的误解曲解偏见歧视的障碍2民族或群众在情感和意义上的倾向问题。3教育程度差别上的障碍。

      47.社会因素障碍有哪些?答:1地位角色障碍。如所处社会地位角色植物年龄经济政治等方面条件的茶具2空间距离障碍,双方空间距离太大,中间媒介环节过多,必然阻碍人际关系的建立3沟通网络障碍,在群体结构中人们交往相成的不同沟通网络,因各种因素会造成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48.个体因素障碍有那些? 答:1各项结构障碍,人们的需求动机习惯态度价值观人生观。2各项品质特征的障碍,如虚伪,冷漠孤僻猜疑心大等。

      49.人际反应分类? 答:依据人际反应的外部表现将人际反应分为:暴露型,克制型、防守型伪装型。根据交往双方的关系分为合作型、竞争型分离型。

      50.人际沟通及其特点?答: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直接进行的信息交流。它是人们借助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所进行的各种直接的、实在的心理接触和心理交换。特点:工具性沟通和情感性沟通双重特点。

      51.强化人际沟通效能。运用心理技巧,提高和强化人际沟通效能,是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答:1端正沟通动机。2及时反馈3运用心理技巧4平等对话。

      52.人际沟通的模式? 答:模式:人际沟通从信息交流角度来看,是发信者将信息编码后输入信息通道,受信者将信息译码后接受,并将反应反馈给发信者的过程。

      53.人际沟通的种类? 答:1从组织层次来看,有个体内主我和客我间的沟通,个体自我和他我的沟通,个体与群体的沟通,群体与群体的沟通。2从沟通方向上看,有信息传递的单向沟通和相互传递的双向沟通。3从组织中的交往方向看,有上层人员向下层人员的下行沟通,下层人员向上层人员的上行沟通,同级组织或群体以及个人之间的平行沟通4从沟通方式看,有通过组织或明文规定的正式够隔阂非正式组织或群体之间的非正式沟通。5从群体结构的沟通形式看,有链型圆型,轮型丫型全频道型等不同形式的沟通。

      54.什么是群体合作?群体合作的条件和形式有哪些?

      答: 所谓群体合作:是指群体中两个以上的个体或与其他群体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工作,相互配合,以求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群体合作是人们为 了共同目标而实现的共同活动。教育群体合作:是指在教育群体中,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由群体成员团结协作,共同妄称某项任务的心理活动,它是群体成员或群体与 群体之间协调作用最高水平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行为。条件:1共同的目标。2合作双方的活动3相互协调。

      55.教育群体合作的意义和作用? 答:1群体合作有助于提高教育绩效2群体合作有助于协调群体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3群体合作还有助于做好思想工作,建设精神文明。

      56.影响教育群体合作的因素有哪些?如何促进教育群体合作?(教育群体合作与管理)

      答:1工作目标是否一致2工作性质是否相同3信息沟通是否畅通。4群体规范是否确立5奖励方式是否正确6领导方式是否恰当。如何促进:1端正对群体合作的认识2创设群体协调合作的条件3利用竞争的外部环境促进合作4领导者要成为群体贴心人5多组织各种活动,使成员增强接触。

      57.教育群体竞争的含义、意义、作用和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所谓群体竞争:是指群体成员或群体之间为了己方利益,力图胜过或压倒对方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一种活动。教育群体的竞争:是指在教育组织内的竞争活动。教育群体竞争的意义和作用:A教育群体竞争的积极意义?:1激发教育工作者的主人翁责任感2增强群体凝聚力3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绩效B教育群体竞争的消极作用?:1心理压力2心理污染3小群体意识4认知偏差。教育群体竞争的基本特征:1竞争有共同的夺取目标2竞争有较量的对手3竞争有胜负的结果。

      58.影响教育群体竞争的因素有哪些?如何组织好教育群体竞争?答:一.动机,二.组织机构,三.交流信息,四.个性特征,五.竞争成败。组织好竞争:一,要强化竞争意识,二,要树立竞争道德,三,要创造竞争条件,四,要健全竞争法规。

      59.教育群体竞争的积极意义?答1.激发教育工作者的主人翁责任感。2.增强群体凝聚力。3.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绩效。

      60教育群体竞争的消极作用? 答:1.心理压力。2.心理污染。3.小群体意识。4.认知偏差。

      61.教育群体冲突就是在教育组织中,个人、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由于目标或利益上的矛盾而产生的对立过程。

      62.教育群体合作与管理注意什么?答:一,端正对群体合作的认识。二,创设群体协调合作的条件。三,利用竞争的外部环境促进合作。四,领导者要成为群体贴心人。五,多组织各种活动,使组织成员增强接触。

      63.什么是冲突?冲突的过程有哪些阶段?如何区分两类不同的冲突? 答: 冲突就是矛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需要、动机或目标同时存在而又处于矛盾中的心理状态就是冲突。冲突的过程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潜在阶段。二,认知与感 受阶段。三,冲突行为。四,解决冲突的方式。五,冲突的结果。如何区分建设性与破坏性冲突?一般常用的区分标准是组织或群体绩效。因为群体存在的目的就在 于目标的实现,因此,判断冲突的性质就应该着眼于群体和组织,而不是个人。诚然,冲突对群体和个人的影响是相互关联的,个人直觉冲突的方式势必对群体有很 大的影响。但当冲突对群体和个人的影响不同时,应着眼于群体而不是个人,在评价冲突对群体的影响是否有益或有害时,应看其对绩效的作用,而不是以个人的看 法为依据。也许某种冲突在某人看来是有害的,或者对冲突的结果不满意,但只要它对群体目标的实现有利,能提高群体绩效,就可以判定它是建设性冲突。

      64简述托马斯解决冲突的模式? 答:一是合作性维度,这是指某一方愿意满足自己的需要的程度。另一个是坚持性维度,这是指某一方坚持满足自己的需要的程度,两个维度上的不同程度的表现可以产生五种处理方式:1.竞争。2.合作。3.退避。4.顺应。5.妥协。

      65.从教育群体竞争与合作的实验中得到什么启示?答: 从个人与群体行为的效能看,竞争与合作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上的重要性,而且具有实际意义。竞争与合作,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对立的,一个是彼此较量,你胜我 败,一个是强调互相配合,互相关照。实际上,他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都是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的手段。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工作可能适于竞争,有些工作可 能适于合作。有些人适于竞争,有些人容易合作。一,明兹的实验可知,合作既不是无目的的协同活动,也不是有目的的单方面的协助活动,而是合作双方有共同目 的、配合默契的协调活动。二,多伊奇的实验,实验者告诉竞争组将来学期评分将视组内每一成员在组内的相对名次而定。这样安排是使同一组各成员的目标相冲 突。三,梅耶的实验,可知竞争使个人工作,在质与量方面,均由显著的增进与提高。四,约翰逊的实验,虽然对大学生来说合作的积极作用弱一些,原因可能在于 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已习惯于学校的竞争性质。

      66你认为应如何发展建设性冲突?预防和避免破坏性冲突?

      答: 为了积极发展建设性冲突,群体成员也要敢于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使上下左右信息畅通,积极平衡群体成员之间的心理差异。这样做既有利于群体决策,也有利 于激发教育人员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保证教育目标的完成。对建设性冲突,要采取充分发扬民主的办法,让人家讲话,并让人把话讲完,而不能压制 不同意见,不能戴帽子、打棍子。否则,即使是建设性冲突,如果处理不当或者处理不及时,麻痹大意、失去警惕,也可能发生对抗而转化为破坏性冲突。预防避免破坏性冲突:1.加强全局观点。2.加强信息沟通。3.提高管理水平。4.注意发展建设性冲突。5.及时发现破坏性冲突的因素和苗头,将它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67、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答: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段)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利和体力的活动。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一定阶段)所需要的人。总之,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68、96.什么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组成的成分有那些?答: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上的关系。成分:1认知成分2情感成分3行为成分。

      69.从哪些方面理解人际关系的定义?

      答:1人际关系的实际是心理关系。2人际关系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3.人际关系以交往为手段。

      70.什么是群体?教育群体的特点和功能有哪些?

      答:所谓群体:即在具体的社会生活和交往条件下的人群集合体。特点:1群体目标2群体结构3群体意识4群体规范群体交流。功能:1整合功能2承上启下功能3满足需要功能

      71.什么是群体动力?影响教育群体动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所谓群体动力:是指群体成员在群体相互作用情境中个体行为的推动力。教育群体动力:是指教育群体成员处于教育群体之中,往往会受到群体氛围,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于该个体独处时所表现的行为反应。影响教育群体动力的主要因素:1群体范围2群体压力3群体凝聚力4群体舆论5群体士气

      72.什么是教育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其类型有哪些?答:教育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教育活动中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管理关系。类型:1学校领导集体中的人际关系。2学校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人际关系。3教育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4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73.教育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一方面具有一般人际关系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自身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教育性2规范性3广泛性和丰富性4民主平等性。

      74.什么是人际交往?人际交往的功能和途径有哪些?应具备哪些能力?

      答:人际交往:也称人际沟通,它是人们为了彼此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情感需要等目的,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目光、姿势、体态、声调、面部表情及动作等)而实现的交流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的联系过程。功能:1协调功能2保健功能

      途径:1口头交往2书面交往3活动交往。应具备的能力:1社会认知能力2自身交往能力。

      75.教育群体良好人际关系的条件有哪些?教育管理者如何发挥导向作用?

      答:人际吸引的产生,同交往的心理特点以及他们交往历程有关。主要有以下几个条件:1外貌吸引2相似形吸引3需要互补吸引4能力吸引5熟悉吸引6邻近吸引。发挥导向作用:1调节人际认知,维护目标一致2改进领导作风,改善干群关系3倡导精神文明,消除组织冲突。

      76.分析你单位人际沟通的障碍并提出改善措施? 答:提高有效沟通的措施:1提高语言表达技巧2教育及培训沟通人才3妥善利用电脑网络4加强教育行政人员与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5拓宽沟通管道。

      77.学校领导集体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具备的条件?

      答:1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端正办学思想等重大问题上,思想要保持一致。2领导成员要有和谐、融洽的心理气氛。3领导成员的个体成熟度要高。4领导成员要有善于处理学校人际关系的技巧技能。

      78.学校领导与所属人员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有赖于哪些条件?

      答:1领导者必须公正无私,作风民主,豁达大度,坦诚待人,能以普通一员的身份与所属教育人员交往共事。2领导者的个性及其教育活动,值得所属人员去尊敬。3领导者和所属人员要彼此尊重和信任,相互理解和支持,在关键时刻能拽人一把而不是推委搪塞,甚至落井下石。

      79、什么是管理?管理的本质是什么?

      答: 所谓管理就是管理者运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指引和影响个体或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者的管理对象使管理人及其活动,人是 管理的核心。管理的手段是协调,管理者的基本任务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处身于集体中的每个人都能齐心协力,共同实现管理目标,这就是管理的本质。

      80、管理科学与教育管理心理学有何关系?

      答:随着管理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形成,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有:1、古典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2、行为科学对教育管理的影响。3、 现代管理对教育管理的影响。管理科学一贯重视对人的研究,甚至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这样才使得管理科学尤其是现代管理理论中,既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心理 学思想和研究成果,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管理策略和谋略方法。管理科学中的心理学思想和理论,大都直接出自管理实践,并反复受到管理实践的检验,对于教育 管理心理学来说,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因此,管理科学必然是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学科基础之一。在创建与发展教育管理心理学时,要以管理科学为依据,对管理科 学中的心理学思想和方法要特别予以关注。

      81.如何对教育工作者进行激励,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答:对教育工作者进行目标激励;奖惩激励;竞赛与评比的激励;榜样激励;领导行为激励。

      82.为了不断的激励职工,应当处理好如下几个问题?

      答:1,努力与成绩的关系。努力与成绩的关系问题直接取决于个人对目标的期望值,期望值的高低又直接影响个体动机的激励和积极性的调动。2。成绩与奖励的关系。人们在经过努力,达到预期目标之后,多是希望得到适当与合理的肯定与奖励。否则,期望值就会下降,激励力量也会随之而减弱、消失。3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为了提高奖励的效价,使它对每个人都具有吸引力,奖励的形式要多样化,要因人因地制宜。

      83.什么是激励?激励的方式有哪些?在实际运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 所谓激励,作为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持续的激发人的工作动机,使其心理过程始终维持在一种积极的兴奋状态之中。简言之,就是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奖励的激 励作用,注意:第一,要善于把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第二,创造良好的心理气氛。第三,奖励要及时。第四,奖励的程度要与贡献的大小挂钩。第五,奖 励的方式要有变化,考虑教职工的需要差异。惩罚激励,注意:第一,惩罚要公正合理,并与教育相结合。第二,惩罚要掌握时机。第三,惩罚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 对待。第四,运用惩罚措施要掌握好尺度。第五,惩罚方式有口头的、书面的、公开的与个别的几种。

      84.西方的激励理论有哪些?他们揭示了哪些基本原理? 答:需要层次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他重视人的价值,对人性抱乐观态度,认为人性都是善良的,主张对人进行引发和激励,而不宜压抑,如果把人的意欲引导到生活上,便能健康长寿,愉快幸福。激 励—保健理论(美国赫兹柏格)它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需要和动机的不同性质,对于调动人们的生产和工作积极性是由一定作用的。期望理论。(美国弗鲁姆) 基本观点是人们只有在预期行为可以有把握达到某种结果,并且这种结果对它有足够价值的情况下,才会被激励起来,采取行动。换句话说,动机激励水平取决于人 们对行动达到目标的可能性估计以及目标的价值。公平理论。(美国亚当斯),这个理论侧重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85什么是态度?其结构与功能有哪些?你认为态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态度是指个体对待某种社会事物所持的主观评价与行为倾向。社会事物是包罗万象的,如人物事件集体制度以及代表具体事物的观念思想都可以是态度的对象。

      结构:1认知因素2情感因素3意向(行为倾向)因素。

      功能:1认知功能。2适应功能3自我表现功能4自 我防御功能。

      态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态度与工作效率相关,人们对工作的积极态度,必然会产生高的工作效率。而对工作的消极态度,必然会影响工作效率。但实 践证明,态度与工作效率或生产效率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关系。由于许多中介变量的影响,它们的关系十分复杂。对于工作感到满意,抱有积极工作态度的职 工,其工作效率可能很高。但对于工作抱有消极态度的职工,其工作效率也可能很高。有时候,抱有积极工作投资度的职工,为了脱离避免群众,故意降低工作效 率,以免遭受出风头、逞英雄的指责。由此可见,工作效率与工作态度之间并无一定的必然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一个人的行为是由许多因素决定 的,而态度知识诸多因素中的一个方面。内部需要动机期望与外部的条件效价奖励和工整等都对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分析态度时就应从多方面考虑,注意处理 好各种中介变量,以便不断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行为的效率。

      86.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有何特点?其深层心理结构是怎样的?

      答: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是人们在教育工作中对于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以及对自己和其它人的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倾向或评价。特点:1态度的自觉性2态度的明朗性3态度的倾向性4态度的复杂性。

      深层结构:1价值和价值观2世界观和人生观3信念和理想

      87.说明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的表现极其形成条件是什么?答1语言表现2情感表现3行为表现。有许多因素影响态度的发展以及最后的形成主要因素有:1个人欲望的满足程度2新知识的接受和积累3社会环境和教育4人格特征

      88.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答: 态度的具体形成过程与社会化同步,经历了服从认同内化的过程。服从是指个体在他人的影响下,做出同他人社会的要求相一致的行为。认同是指人们开始自愿地接 受他人的观点与行为影响,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或群体的要求相一致。内化指把他人的态度完全融化吸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态度与价值体系,在情感体验上也是完 全融合一致,并产生坚定不移的行为意向。

      89.什么是态度的改变?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有哪些? 答:态度的改变:是指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转变自己已经形成的态度。因素:1.说服者2沟通的信息3沟通的情境4信息的接受者—目标

      90.态度的认知失调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解除或减轻认知失调?

      答: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在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场”理论的基础上于1957年 提出的理论。费氏认为个体的认知结构是由认知因素构成的,这些认知因素就是思想信念态度等。认知因素之间或者是不相关的,或者是相关的。相关的因素可以是 协调的,也可以是不协调的。如果相关的认知之间是一致的关系,就表现为心理上的协调。如果在认知因素之间存在着不一致的关系,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失调体验。 所以当个体两个认识或认识与行为不一致时,就是认知失调。认知失调的解除或减轻:认知失调会造成主体的不快和心理压力。为了保持一致,态度发生变化,从而 驱使主体努力减少或消除失调。为此,采用协调的方法去缓解这个失调。这种重新调整既可以是行为的变化,也可以只局限于认识水平上。但人们并非总是有理性 的,有时回采取合理化手段去缓解失调。例如人们会认为戒烟造成的焦虑危害不亚于吸烟的危害,从而拒绝戒烟。

      91.了解态度形成的过程对于作好管理工作有哪些方面的启示?答:1在形成所学要的态度时不能一开始就要求过高,允许有一个渐变的过程,从外部服从最后变为自觉态度。2明确领导者的责任在于促进态度的转化,由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防止停滞3掌握正确态度形成的标准,使认识情感与行为一致,把外在要求内化为自身的态度成分。

      92.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答:1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对教育行为方向的影响。2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对职业适应性的影响3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对教育行为效果的影响。

      93.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答: 个人的态度影响个人的行为,同时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也受社会上他人态度的影响。从接受影响的个人来说,有的人很容易接受他人的影响,有的人则不容易接受他人 的影响。教师为人师表,他们的态度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是由教师在我们社会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同时,教师行为也受学生态度的 影响。教师在接受学生的影响的同时,具有很高的自觉性。不仅能主动向学生学习,自觉接受学生良好的影响,而且对那些不正确的影响,持清醒的态度,并通过自 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的。

      94.造成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因素? 答:1对一类事物的态度与对特定事物的态度的不同。2受其它相关态度的影响3态度与动机的矛盾4缺乏能力与技巧。5为了某些特殊需要而有意使态度与行为不一致。

      95.联系实际说明引导教育工作者工作态度改变策略?答:A宣传策略。由于态度的星辰关于人的认识有关,因此,认识的提高有助于引起态度的改变。一般认为,宣传说服是改变或提高认识的重要途径。宣传有各种方式,如参观访问,看电视,收听广播,个别谈心等它们对于提高人们的认识,改变人们不恰当的态度有独到之处。B中 介策略。即在原有态度与要形成的新态度之间设置中介环节,使原有态度在改变时有过度的桥梁。人们知道,态度的改变关键在于主题对原有态度的信念强度。自我 信念强度低,态度易于改变,信念强度高,态度不易改变。因此,当教育组织成员原有信念和态度不易改变时,教育管理者应创设一种既可为他们能接受的,又可向 新态度转变的情境,作为中介策略。这种中介策略有良种方法:1为信息接受者提供附加的论证,直接支持和巩固他的原始信念2进行防御注射,增强他抵制有害观点的能力。C潜 移默化。即让教育成员在特定的环境中,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知不觉地改变自己的态度。在这方面,主要有参与活动和遵守规范这一动一静的影响策略。从参与活 动来看,由于它给人们一种切身感受,是比任何说理后更令人心悦诚服的事实,因此,他能够引导人们态度的改变。在从遵守规范来看,他往往具有强制的性质,能 比较有效的改变个人的态度。开始,组织成员可能是出于服从,久而久之,随着对纪律制度意义认识的加深,态度可能彻底改变。

      96.什么是领导?领导和领导者、领导和管理有何区别?答: 领导,就是引导或影响个人、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过程。(它是处理人和人、人和工作以及人和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过程,亦称领导行 为。区别:领导和领导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领导是一种行为过程,就是使别人把事情做好,促使个人、群体做好本职工作,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做出积极贡献的全过 程。领导者是在组织结构中有正式职责、权利和地位的人。是致力于实现整个领导行为过程的人。他能带动群体、控制群体,是群体的带头人。领导者的重要职能是 带领组织成员实现目标,领导者在实现组织目标中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所以我们常说的领导是关键,就是指领导者及其领导行为。领导和管理也是有区别的。领导的 概念比管理的概念要广泛,领导是引导或影响个人、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过程。而管理是实现领导目的的一种手段。领导的职能偏重于执行 决策和组织人力去完成领导任务。管理是领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因此,在一个单位中,有些人可以是管理者,而他不是领导 者。领导者是在组织中具有一定权力、地位和相当影响力的人物,而管理者除了包括领导者以外,还包括各方面管理工作的职能人员,如行政管理、教务管理、财务 管理、人事管理的人员也都是某一方面的管理者。

      97. 教育领导功能?答:一,组织功能。二,激励功能。

      98.领导行为的心理特点有哪些?

      答: 教育领导与其他部门领导相比,有的特点:首先,从领导行为的目标来看,企业领导与教育领导所实现的目标有着本质的区别。企业领导要实现的目标是生产任务, 其产品是物,而教育领导要实现的目标上社会所需要的人,也就是说,教育的产品是人,是受教育者。其次,从领导的手段来看,企业领导与教育领导也有很大区 别。企业领导是依靠人去处理原料货物元件构件产品等问题,而教育领导则是依靠人去培养人,塑造人。

      99.你认为教育领导者的激励功能有哪些? 答:1提高被领导者接受和执行组织目标的自觉性2激发被领导者实现组织目标的热情3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气氛,提高被领导者的工作效率。

      100.你认为教育领导者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

      答:一,品德方面的心理品质。1.大公无私。2.谦虚谨慎。3.宽容大度。二,智力方面的心理品质。1.敏锐的观察力。2.良好的思维力。3.创新能力。三,个性方面的心理品质。1.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进取心。2.广博的兴趣。3.稳定而乐观的情绪。4.坚强的意志。四,组织管理方面的心理品质。1.教育决策能力。2.组织能力。3.交际能力。

      101.简述教育领导影响力的含义和构成? 答:教育领导影响是指教育领导者有效的影响和改变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所谓有效的影响是指教育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一种积极的影响力)。构成:1.权利性影响力,又称强制性影响力。他的主要因素是传统因素、职位因素和资历因素。2.非权利性影响力。又称自然性影响力。(1)品格因素。(2)才能因素。(3)知识因素。(4)感情因素。

      102.如何提高教育领导者的影响力? 答:一,加强教育领导者的自我修养。二,缩短教育领导者影响力的力距。三,增加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与信息的口头传递。四,提高教育领导者自身的工作效率。

      103.教育领导的特点?(教育领导与其他部门领导相比,有什么特点?)

      答: 首先,从领导行为的目标来看,企业领导与教育领导所实现的目标有着本质的区别。企业领导要实现的目标是生产任务,其产品是物;而教育领导要实现的目标是社 会所需要的人,也就是说,教育的“产品”是人,是受教育者。其次,从领导行为的手段来看,企业领导与教育领导也有很大区别,企业领导是依靠人(干部、工 人)去处理原料、货物、元件、构件、产品等问题;而教育领导则是依靠人(教育干部、教职工)去培养人、塑造人。

      104.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论点?

      答:卡尔曼认为有效的领导行为,应该把工作行为、关系行为和被领导者的成熟程度结合起来考虑。要根据上下级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成就感、不同的责任心与能力等条件,采取不同的领导行为。1.当被领导者成熟度很低,比如年轻 、没有工作经验、修养不够、业务技术也差时,通过单向信息沟通向下级规定任务,干什么,怎么干,即采用高工作低关系的专制型领导。2.当被领导者初步成熟时,可以通过说服教育采用高工作高关系来调动下级的积极性。3.当被领导者出于中等成熟度水平时,可以通过参与管理采用低工作高关系的领导行为来调动下级的积极性。4.当被领导者成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时,就要通过充分授权、高度信任来调动下级的积极性,采用低工作低关系的领导行为。

      105. 教育领导者应具备的决策能力和遵循的原则有哪些?答:一,逻辑思维能力。二,创新能力。三,科学素养。四,民主作风。五,决断魄力。六,组织群体决策的能力。

      遵循的原则:一,方向性原则。二,信息原则。三,系统性原则。四,可行原则。五,选优原则。六,民主原则。

      106.你认为教育领导者应怎样科学的决策? 答:领导者要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以下几点:一,着重审查决策目标是否能有效达到,是否符合当初确定的价值准则。二,对于不同类型的决策要有不同的思考原则。1.确定型决策。2.风险型决策。3.不确定型决策。4.竞争型决策。

      107.教育领导决策心理的含义和类型? 答:教育领导决策心理,是指教育领导者在教育决策中的心理现象。类型:1.果断型与草率型。2.顽强型与顽固型。3.稳健型与多虑型。

      108.简述国外领导行为的理论的提出者及其基本观点?

      答:一,特殊理论,是集中研究领导者的个人特性,以期预测什么样的人当领导最合适。分为两种理论:1.传 统的观点认为,领导行为是由领导者个人的个性特点所决定的。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在其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提出:人格的形成主要决定于五岁或六岁 以前。他最喜欢引用的一句话是“从小看八十”。美国管理科学博士雷德说:你三十五岁时的领导才能和五岁时并没有两样。他认为,有些人似乎时“天才的领导者 “,很小就能领导别人。2.现代特性理论强调领导者的特性和品质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可以通过培养和训练加以造就,使之具有必备 品质。二,作风理论。是集中研究领导者的工作作风类型以及不同领导作风对职工的影响,以期寻求最佳的领导作风。狄特依据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态度,将其分为 专制领导作风与自然领导作风两种;勒温依据权利定位,把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工作作风分为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密执安大学社会研究中心的 利克特于1961年发表勒《管理新模式》一书,他把企业管理的领导方式归结为:即专制式的集权领导、仁慈式的集权领导、协商式 的民主领导、参与式的民主领导四种类型。勒温以权利定位为主要依据,把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工作作风分为三种类型。三,行为理论,是集中研究者所 采取的领导行为以及不同领导行为对职工的影响,以期寻求最佳的领导行为。管理方格图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德布莱克和莫顿于1964年提出德。他们把领导行为趋向分为”关心人“和”关心生产“两大方面。四,权变理论,是集中研究特定情境中最有效德领导作风和领导行为。坦南鲍姆和施米特于1958年提出德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模型;美国华盛顿大学德菲德勒于1967年提出的菲德勒模式;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伊凡斯于1968年首创,后由其同事豪斯补充和发展。

      109.什么是个性差异?你认为在教育管理中应如何正确对待个性差异?

      答:个性: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稳定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还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性,它体现在个体之间能力、气质和性格方面的不同。能力方面:根据人的能力差异,在教育管理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确定标准,以职选人2用人之长、避人之短3能级合理、能职相称4大胆改革、择优劣汰。气质方面:1从实际出发,知人善用2因材施教和个别施教3优化组合、合理配置。性格差异方面: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2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3用性格榜样去培养性格4自我教育、自我调节。

      110.什么是行为?个体行为的共性有哪些?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是什么? 答: 所谓行为是在外部刺激的影响下,经由主体内部的折射而产生的反应活动。共性:一,人的行为是由原因的。二,人的行为是有动机的。三,人的行为是有目标的。 影响因素:个人因素(包括个人的家庭、教育,个人的生活经验与工作经验,个人的身心健康水平,个人的心理特点等);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社 会环境又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文化的、伦理的环境等);情境因素(这个因素是指他人制造的一种情境使人改变行为)。

      111.什么是需要?教育管理中应如何对待人的需要? 答: 需要是有机体缺乏某种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它是个体客观需求(包括人体内部的生理需求和人体外部的社会需求)的主观反映。教育是按照社会的需要 培养人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是不断培养人的高层次的需要,其实质是将社会的需要转化为个人的需要,或者说是人的社会化。在教育管理中,为了有效的调动教育工 作者的工作积极性,管理者应当努力了解教育工作者的需要,在对需要进行分析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设置工作目标,尽量把组织目标与个人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 使他们自觉的把组织需要转化为个人需要,以便有效的发掘其内在的潜力。因此,一方面是承认和肯定这种需要发展的必然性和多样性,防止用固定的单一方式来满 足人们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需要的满足又客观的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要教育工作人员自觉的认识到这一点,从而能够自 觉的调节自己的种种需要,防止不顾社会历史条件和生产发展的水平,盲目的要求满足人们的需要。

      112.什么是动机?教育管理中应如何对待人的动机? 答: 动机是推动人们去行动的主观动因,是个体发动和维持其行动以实现一定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一,提高对教育工作意义的认识,使其不断体验到教育工作所创造的 重大社会价值,满足其成就感,使他们从内心感受的获得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二,提出“挑战性”的工作任务,使教育工作者能充分发挥 个人特长和才能,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条件,给予教学、科研、技术等方面的任务,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三,不断设置新的目标诱因,促使教育成员不满足现状, 不断激活其高层需要和动机,引发其更多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目标行为。

      113.什么是目标?教育管理中应如何设置目标?答:目标是一种期望,是人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是与一定需要的满足相联系的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超前反映。在教育管理中,将教育组织的集体目标与教育工作者的个体目标统一起来,是教育管理必须遵循的心理学原则。一,设计合理。二,目标认同。三,群众参与。2、 在个人目标与管理目标发生冲突时,应正确对待。一,当两种目标发生冲突时,要尽量扩大集体目标的内容,使集体目标覆盖、接纳、包含正当的合理的个人目标。 二,通过输导的方法,使教育工作者懂得共同的事业中包含着个人的利益。三,提倡在组织目标的指导下制定个人目标,同时鼓励较低层次的目标向较高层次的目标 发展。四,为了组织目标的实现,要限制个别成员不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个人目标,提倡顾全大局和自我牺牲精神。

      114. 教育决策的程序是怎样的?不同阶段的心理要求是什么?

      答:1.问题的识别。(1)发现问题。(2)提出目标。(3)确定价值准则。2.方案择优。(1)拟定方案。(2)分析评估。(3)优化选择。3.实施反馈。(1)实施方案。(2)追踪检查。(3)反馈调节。不同阶段的要求:1.发现问题的心理要求。2.提出目标的心理要求。3.确定价值准则的心理要求。4.拟定方案的心理要求。5.评选方案的心理要求。

      6.实施决策阶段的心理要求。7.追踪反馈阶段的心理要求。

      115.什么是决策和教育决策?教育决策的种类有哪些?

      答: 决策,就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既定目标,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将要从事的工作,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在同时存在的几种准备行动的方案中,选择出优化行 动方案的过程。教育决策,是教育领导者为实现教育目标,在运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从若干备选方案中选择优化(满意)方案的过程。种类:1.从决策的形式分类,有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2.按决策的范围或对象来划分,有宏观决策和微观决策。3.从决策的层次上划分,可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几层决策。

      116.简述教育群体决策的含义和意义?影响群体决策的因素有哪些?

      答:群体决策是指教育组织面临复杂的问题,领导者不是由个人凭直觉或经验独断,而是召集群体有关成员,通过共同讨论研究而制定的决策。意义:1.弥 补个人不足。群体决策可以弥补领导者认知方面的局限性。要知道,每一个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观察、认识和了解总是与个人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社会地位及能力 等因素密切相关。各种制约因素使得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可避免的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克服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群体决策,借助于他人的知识和能力来弥补自己 的不足。2.几种群众智慧,群体决策可以集中群众的智慧,收集思广益之效。群体决策人多、信息多,互相间可以取长补短,发表意见时可获得他人的客观审视、批评和补充,而且备选方案多,选择面宽。3.有利贯彻实施。群体决策有利于推动贯彻执行。群体决策中,由于决策群体成员参与了讨论研究和推敲选择,对决策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较高的认同感,因而在贯彻执行上便于接受,有较强的责任感,当群众不理解时能主动宣传解释,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影响因素:1.社会从众效应。2.权威主宰效应。3.系列位置效应。4.感情对立效应。5.极化现象。

      117试比较群体决策和个人决策的利弊? 答:综合研究成果,可以从决策过程的速度准确性、创造性、效率性和冒险性等方面加以考虑。1.决策速度,群体决策速度慢,个人决策速度快。群体决策的过程,是群体成员一起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争议,缩小分歧并达到一致的过程。它往往需要比个人决策更多的时间,因而速度较慢。2.决策准确性。群体决策较好,个人决策较差。群体决策由于有多人参加,有更多的智慧和更多的知识、信息,能产生较多的可供选择的方案,具有校正错误机制,因而准确性高,有助于作出最佳决策。3.决策创造性,个人决策往往比群体决策更具创造性。4.决策效率,群体决策效率高于个人决策。决策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决策任务的复杂程度。决策既要考虑时间,又要考虑代价。在这两方面,群体决策虽较费时,但往往代价比个人决策要低。许多研究认为,从长远来看,群体决策的效率高于个人决策。5.决策风险性,群体与个人决策在风险上还存在差别。在决策论中,大多以损益期望值作为评选决策方案的标准。

      118改善群体决策的方法有哪些?试说明之?

      答: 一,德尔菲法。优点:是没有把专家们召集在一起面对地发表意见进行讨论,而是把他们隔开背靠背地征求意见,便于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发展意见,不受干扰和影 响。德尔菲法也存在这缺陷,因为征询意见地对象若是研究某个问题地专家,只要它认为自己对某个问题地认识完全地表达了。二,“名义群体法”。又称虚设群体 法,这也是群体决策地一种新形式。优点:有助于决策过程中消除由特别武断的、能说会道的和由说服能力的、然而却提不出什么好主意的人所施加的不均衡的影 响,从而使那些比较不那么自信的、表达能力不强和说服能力不强的人的好主意可以有表达的机会。它也有缺点,这就是每个人都能看到高级成员对不同的决策意见 的反反应,使得地位和等级差异所造成的影响还不能排除。三,脑力激荡法。是一种激发群体成员创造性思维和活动的方法,旨在营造一种鼓励大家畅所欲言的气 氛。

      119.试论述有关决策的理论?标准化模式和描述性模式有何区别?

      答: 一,决策四分图。一般认为,决策的有效性取决于决策的质量和决策的认可水平。在实际工作中,提高领导者决策的质量和决策执行者的认可程度却常常互相矛盾, 为了妥善处理好此二者的关系,提高决策的有效性,美国迈尔设计了“决策问题四分图”,它认为,质量和认可这两个维度,可构成不同的决策问题,都可以根据这 两个维度的水平,在决策问题四分图中找到其位置。二,决策树法。这种方法是由其形态而得名的。它把决策得不同方案和可能产生得情况画成树形得分枝,形成侧 卧得树状结构,再逐枝计算求出各方案得损益值,通过比较选出最优方案。优点,是可以使管理者从科学得推理步骤去周密得思考各种有关因素,把未来事件发展得 可能性展开,从而形成几个主要的体现事件发展动态得比较方案。三,有限理性决策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西蒙提出得,它认为,组织就是由作为决策者得个人所组织 的系统,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它指出传统决策理论使建立再利润极大化或完全理性的最佳决策基础之上的。四,“智能框架”理论。它是研究 再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决策框架的构造、变化及应用的技巧。一个好的决策过程可以被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建立决策框架;信息的采集和智能分析;通过判断和选择决 策方案;通过反馈改进决策。区别:标准化模式,以理性的原则为基础;描述性模式以认知过程为基础。标准化模式建立一个最优化决策的一般模型;描述性模式理 解真实人再确定范围内的决策。标准化模式与完美行为作为对照,通过显示决策缺陷,帮助人们达到最优化的境界;描述性模式通过对决策者的培训,或者通过帮助 决策者改善环境使之更有利,达到帮助决策者提高决策水平的目标。标准化模式的主导方法是数学模型与计算测量主观效用;描述是过程跟踪知识提取与表达。标准 是经济学、统计学;描述是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标准是机器人工程师;描述是教练。

      120.论述传统、有限理论决策模式比较有何不同? 答:1.传统决策目标的制定先于可目标的制定先于可供选择变通方案的提出2.好的决策是以最佳手段达成最终目标的决策(对决策持乐观态度)3.从事于综合性的分析对所有的变通方案都加以考虑和所有的结果都加以考虑4.极依赖导引做决定的理论。

      有限理性决策:1.目标的制定经常先于可供选择变通方案的提出2.好的决策是加以满意手段达成最终目标的决策,在所建立解决问题标准的条件之内(对决策持满意态度)3.对于发生问题者加以研究,一直到合理的变通方案被辩识出为止4.极依赖导引做决定的理论与经验

      121什么是组织变革,教育组织变革有何特征?教育组织变革的原因和症侯有哪些?

      答:组织变革就是指组织为适应内、外化境的变化而对其自生进行调整、修正和革新的过程,旨在求得自身的平衡。教育组织变革的特征具有广泛性、长期性、复杂性及评估难的特点。教育组织变革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1教育组织外环境的变化是促使组织变革的直接因素。2教育组织内环境的变化。当教育组织面临以下情况时,就需要对组织进行变革。:1决策失灵2沟通阻塞3功能失效4缺乏创新。

      122教育组织变革的内容有哪些?有何阻力?如何消除变革的阻力?答:内容有:1以人员为中心的变革。2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变革3以技术为中心的组织变革。4以系统为中心的变革。阻力有:1职业认同,2怕担风险3权利、地位上的考虑4人际关系5社会的原因。克服阻力的对策:1扩大宣传,提高认识2加强信息沟通,错金心理相容3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变革4利用群体动力,推动组织变革。正确处理个体对变革的抵制。

      123什么是教育组织发展?其特点或心理基础有哪些? 答:教育组织发展是运用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改变教育成员的态度和行为模式来增加组织的有效性和活力的变革过程。它的特点和心理学基础有:1教育组织发展是一个以有计划的再教育手段实现组织变革的策略2教育组织发展是组织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3教育组织发展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实施计划

      124试论述教育组织发展的内容和方法?答:教育管理心理学对组织发展的研究民主要侧重教育工作者的心理与行为方面:1人员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发展离不开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贡献粒度,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关键在教师,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2组织结构的变化,管理滞后制约发展,对承担着“科教兴国”历史使命的教育来说,迅速建立现代教育体制,具有特殊的意义,要全面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首先要理顺教育的领导和管理体制,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以物质资源的优化重组,带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3教学技术的变化,由于技术行为直接影响教育质量,是教育组织功能的本质表现,因此,教育组织技术方面的变革是教育组织变革与发展的重要环节或方面。4工作任务方面的变化,知识经济的核心是人才,以人为本,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造能力,要精心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俱佳的宽基础复合型人才。

      125试论述教育组织变革的模式和程序?

      答:教育组织变革的模式:

      1以人员为中心的变革,在教育组织中人员的变革,从根本上说就是教育人员素质的革命,这些素质主要包括思想作风、行为方式、适应能力等,也包括人的知识和技能特别试改变人的态度、价值观、行为动机等。2以组织机构为中心的变革,组织是一个与内外部环境不断相互租用的动态系统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变化,组织结构就需要不断的分化与统合。这种分化与统合就是组织结构的变革它包括重新划分与合并新的部门,调整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任免负责人,明确责任和权利等。3以技术为中心的组织变革。从改变技术入手,进行挖潜改革与创新,是实现组织变革的主要途径,教育组织的技术变革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手段的改革,以及与之有关的物质条件的改进。4以 系统为中心的变革,必须以系统的观点,来考虑整个组织的变革,在变革某一因素时,必须注意到它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并考虑相应的措施,同时,还要考虑组织系 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平衡。组织变革模式的四个变量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其中任何一个变量的改变都必然会引起其他变量改变。教育组织变革的程序:1确定问题,当教育组织变得没有活力和无效率时,应即使研究和分析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是暂时现象还是长期状况。2组织诊断,当确定问题并分析了内外环境对本组织的影响之后,就需要对组织当前的具体状况进行诊断。3实施变革,在上述两个步骤的基础上,就要研究如何进行变革的问题。首先要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对变革的认识,同时依据对组织的诊断结果研究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变革方案,然后在部分单位进行试点,对方案进行修改补充,再全面推行,在实施中不断改进。4效果评估,在变革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变革效果的反馈,并对反馈的结果进行研究分析,不断总结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以使改革顺利进行。

      126企业组织发展的一些方法? 1工作内容丰富化2工作任务扩大化3实行目标参与管理4弹性工作时间制。

      127什么是组织形象?教育组织理念形象和识别形象的含义和区别?

      答: 组织形象最早是针对企业组织提出的,在企业文化中成为企业形象。它是社会大众(包括用户)和企业职工对企业整体的评价,教育组织的理念形象是组织目标、价 值观念、管理思想、领导风格、职业道德和群体意识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校风上。教育组织的识别形象是通过各种视觉设计来塑造和强化的组织形象。它特别强调 在外观上给人们留下强烈印象。

      128设计组织形象和组织环境应遵守什么原则?

      答:1目的性原则2规范原则3情境原则4参与原则5有效原则6审美原则。

      129校园文化的内容包括哪些?应如何建设校园文化(论述)?

      答:校园文化即教育组织文化和组织环境,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1常规建设,就是从大量的反复出现的活动规律中,规范出相对稳定的活动准则,从而使管理活动有序地进行。2精神建设,精神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高级层次,它在组织形象和组织环境中起主导作用,共产主义是精神建设的核心,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建设良好校园文化的途径:1领导率先示范。领导者对建设校园文化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身教重于言教,只有以身作则、率先示范,才能在组织内树立起一种良好的风气。2舆论积极导向,舆论宣传是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渠道,在学校内部,要动员一切手段,大张旗鼓地宣传好人好事,使正气得到扶持,诱导更多的积极行为;抨击歪风邪气,抑制不良风气和不良行为的重复出现。3骨干带头,蔚然成风。这些骨干力量,形成一个坚强的核心,带头身体力行组织倡导的行为,并做出成效,自然回影响、感染和带动更多的组织成员共同行动,形成连好的风气。4开展思想工作,促进少数人从众。5开发校园文化资源。在建构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教育领导者要有意识地寻找资源,创造形象。

      130组织文化的层次和内容有哪些?答:组织文化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1精神层(内隐层次)2制度层(中间层次)3器物层(外显层次)。组织文化的基本内容有:1价值观念2组织观念3道德观念4群体意识5规章制度。131简述组织文化的含义及其兴起?它对组织有何作用?答:组织文化又叫企业文化,它是指一个组织在长期组织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孕育形成的某种有特色的价值观、管理思想、传统、习惯、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合。早在20世纪30~40年代梅奥与巴纳德即强调在工作群体中,经有价值观、行为规范及其交互作用,显现出非正式群体性质与功能的重要性。40年代初期,勒温等人也曾作过改变组织中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以促使组织发挥更高效能的研究,进入80年代以来,组织文化又成为西方管理学盛行的研究课题。组织文化的作用:1导向作用2约束作用3凝聚作用4激励作用。

      132论述塑造组织文化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1目标原则,用有价值的目标激发职工的内在力量;2卓越原则,有追求卓越的精神,有创造性不满足的文化特质和求新求变、不断攀登高峰的文化规范;3参与原则要求职工参与管理,参与解决问题和决策;4一体原则创造“一体感”,使管理阶层与劳工阶层合二为一,产生自己既是工人又是管理者的感觉,形成“我也拥有企业一份财产的心理状态”;5成就原则,人类的行为是结果的函数。通过表扬,就会有成效;6实证原则,使用统计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并养成思考的习惯;亲密原则,满足人们都希望获得情谊友爱这种基本要求;8正直原则,城市,前后一致,言行一致。

      方法:1运用心理定势,人的心理活动具有定势规律,前面一个比较强烈的心理活动,对于随后进行的心理活动的反应内容及反应趋势有明显的影响。特别是新的组织成员的培训,心理定势的作用十分突出。2重视心理强化,强化是使某种心理品质变得更加牢固的手段,所谓强化是指通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从而使该行为得到重复会制止的过程。3利用从众心理,从众是在群体影响下放弃个人意愿而与大家保持行为意志的心理行为。从众的前提是实际存在或想象存在的群体压力,它不同于行政压力,不具有直接的强制性或威胁性。4培养认同意识,认同是指个体将自己和另一个对象视为等同,引为同类,从而产生彼此密不可分的整体性感觉为了建设优良的组织文化,组织主要负责人取得全体成员的认同是十分必要的。5激发模仿心理,模仿是形成良好组织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机制,而榜样是模仿的前提和依据。组织中先进任务模范人物特别是组织的主要负责人,理所当然地应成为组织文化的人格化代表。6化解挫折心理,在组织内部形成一种宽松地环境,使成员能够畅所欲言,提出批评和建议;由恰当的渠道发泄不满;正确处理职工的挫折行为。

      133什么是教育组织环境?教育组织环境的分类和作用是怎样的?

      答: 教育组织社会心理环境是指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对教育组织成员起影响作用的内部和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总和,也就是指对教育组织成员产生影响作用的社会 生活环境。教育组织环境作为组织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导向、约束、凝聚和激励等作用。按教育组织社会心理学环境的形态,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 境。按教育组织社会心理环境的层次,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按教育组织心理环境的性质,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按教育组织社会心理环境地范围,可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134传统的和现代的组织含义是怎样理解的?各有什么特点? 答:传统的观点:认为组织就是一群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互相之间实现不同层次的分工、合作,将职能分化,运用不同层次的权利与责任,从而有计划地协调人们的活动。传统的组织观念由以下几个特点:1有共同的目标2有不同层次的分工合作。3有不同的职责和权利4人们之间的活动协调一致。现代的组织观点:是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认为组织是由若干系统组成的,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由其中相互依存的若干子系统构成。现代的组织观念有以下几个特点:1组织的开放性2组织的整合性3组织的复杂性。

      组织的心理功能在你单位发挥得如何?请提出自己的见解?

      答:组织的心理功能:1目标功能,每个总之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不同的组织目标也不同,是使每个成员都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对实现组织目标的作用。2权利功能,表现在组织为每个成员规定了其在组织中享有的权利、职责和所处的地位,在于维持组织目标的实现。3协调功能,组织的目标是个体单独活动所无法达到的,要实现组织目标,出明确划分成员的权利和职责,还必须依靠分工合作,有效的组织协调是实现组织目标的保证。剩下的自己发挥。

      135什么是组织结构?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答:组织结构是依法建立的国家正式的组织机构。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有:1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也称为管理高度,是指企业指挥系统划分为多少等级,决定了组织的纵向结构。管理幅度也称管理宽度,是指主观领导对所有直接下属实行有效管理的幅度,决定着企业组织的横向结构。2技术因素,主要是指组织中从投入到产出的转换构成,组织中技术活动的确定性程度决定了组织结构有不同的管理和协调的要求。3环境因素,包括外部的竞争,购销情况与市场需求,也包括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的需求与影响。

      136什么是教育组织?其特点和心理要素有哪些? 答:教育组织是按照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正式教育实体。特点有:1有明确的教育目标。2有明确的层次与分工。3教育组织有一定的权利和权威。4教育组织有特定的法规和制度。教育组织的心理要素有:1共同的教育目标。2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3良好的人际关系;4协作愿望。5组织结构。

      137简述教育组织结构的心理特点和功能?

      答: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权利结构,是指组织中各种正式权利纵横的各层级和各职位上的分配关系;2角色结构,教育组织的角色结构是由教育人员的角色期望、角色规范和角色行为构成;3信息结构,信息沟通结构是教育组织的“神经系统”,它有力地发挥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

      教育组织的心理功能:教育组织除具有一般组织的心理功能以外,尚有教育组织独特的规范性功能,教育组织是通过培养各种合格人才为社会服务的。

      138现代技术对组织管理的心理影响是什么?

      答:1对管理者知识、能力方面的影响:对管理人员在知识、能力、经验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他们急剧地、多方面地更新知识、提高能力、积累运用电子技术进行管理的新经验。2对管理者管理风格的影响: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要求管理者采取新的管理作风,将主要致力于维持和改良决策系统,实行灵敏反应、快节奏、高效能地作风,充分发挥职能人员的作用。3对管理者之间情感关系的影响:工作同事之间的感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被改变、被削弱;工作空间距离的缩短,带来了心理距离的延长,如果没有其他的充分活动和对应措施,会使管理者们对人际关系产生冷漠感。4对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关系的影响:首先将使那些拥有较多专业技术知识的人的满足感提高。其次会使两者对于相互之间的关系产生疏远,三会使不少人以往在人际 关系中得到的心理满足有所下降。四,既难控制又需依靠,既有疏远又须合作,这将是新技术条件下主管者面临的又一个两难问题。

      139你认为教育组织管理的心理原则有哪些?为什么?

      答:原则:1目标认同原则,是指教育组织的目标,必须为其全体组织成员所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目标;2合理授权原则,是指教育管理者将组织的部分任务、权利委托给下级管理人员,做到职权合理,使各个工作系统和职能部门,形成最优化的组织机构,这样,能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提高组织成员的士气,增强教育组织的活力。3信息沟通原则,是指教育管理者于被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准确、迅速,这样可以缩短社会心理距离,加强尊重凝聚力,提高组织活动效率。4心理平衡原则,是指教育组织成员,因感到自己再组织内受到尊重和信任而产生的一种舒畅、欢乐的心理状态。还有一个根本原则,就是在具体的组织条件下去具体地分析和解决人的心理问题。

      140.正式教育群体的心理特征和功能是怎样的?如何对各类正式教育群体进行管理?答:特点:1教育群体2服务群体3参与群体4管理群体。功能:1完成组织分配的任务2满足群体成员的心理需要。对正式教育群体的管理:1使群体乐于接受组织目标2提高群体成员的工作满足感3改善加强思想政治工作4增强群体意识、培养高效率群体5维护群体成员身心健康

      141.非正式教育群体的心理特征和功能是怎样的?如何对各类非正式教育群体进行管理?

      答:特点:1行为协调一致2群体凝聚力强3良好的人际关系4灵敏的信息沟通公认的核心人物。功能:1非正式教育群体对群体成员的作用(1)补偿作用(2)控制作用(3)同化作用(4)激励作用2非正式教育群体对组织的作用(1)辅助作用(2)参照作用(3)抵制变革作用(4)干扰作用(5)传播谣言(6)结群谋私。

      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A正确认识非正式教育群体,增强管理意识1非正式教育群体是客观存在的,是群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育管理中,能否正确认识和对待,对调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教育绩效和实现组织目标均有一定影响。2尽管非正式教育团体有良莠之分,但不能一概否定3教育管理者应深入了解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和动向,因势利导,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B区别对待,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1在教育管理中,对非正式群体不能采取统一的管理模式,要注意具体分析,区别对待。2对积极型非正式教育群体应关心保护,促进其健康成长,要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鼓励他们更好的配合组织工作,3对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应坚持正面引导热情帮助。4对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应尽力教育改造,使其迅速转化,对转化确有困难的,可采用解体等方法处理。总之,对非正式群体,教育管理者必须承认它的客观存在,加强调查研究,掌握思想动向,摸清其活动规律,区分其性质,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之为教育目标服务。

      142、什么是心理,心理的本质是什么?

      答: 所谓心理的本质就是怎样正确地理解人的心理现象,从理论上弄清楚什么是心理,心理现象时精神现象还是物质现象,人的心理到底时怎样产生的,这是心理学首先 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现代科学成就的论证,人的心理时在社会实践中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心理的本质究竟时什么 呢?这里有两个基本的条件,一个是人脑,这是反映的器官,是心理活动产生的生理基础,另一个是客观显示,这是放映的内容,是心理活动放映的源泉。人的心理 活动就是在实践活动中这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143、心理科学与教育管理心理学有何关系?答: 教育管理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新兴学科,除了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意外,更重要的是心理学的发展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现仅将与教育管理心理学密切 相关的心理学科作一简要介绍:(一)普通心理学与教育管理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教育管理心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活 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应用分支。1.教育管理活动是以教育管理系统中人的认识活动为其心理学基础的2.人是有感情的,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伴随着人的认识活动同时也会产生人的情感活动。3.意志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人的认识活动的能动方面,几种体现在对人的行动的支配和调节。4.人 是有个性的,人们在通过心理过程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的过程中,常常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教育管理心理学所研究的一切心理现象,总是在教育管理过程 中发生并表现出来的,有时在复杂的人际关系系统和特定的教育组织的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就会更多地表现为群体心理和组织行为。(二)社会心理学与教 育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产生发展与变化规律的科学,是要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心理学基础,一切社会心理现 象都是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与人际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次关于交往及由此而形成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教育管理心理学是专门研究教育管理活 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社会心理学研究内容的一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管理心理学实际上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教育管理情境中的具体化,它是 在教育管理领域中的社会心理学。此外,社会心理学还研究态度的测量、形成和改变;考察如何实行变革和减少变革的阻力;寻求群体活动如何满足个体需要的途径 等。所以,社会心理学必然也是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一。(三)管理心理学与教育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又称组织心理学或组织行为学。心理科学的应 用分支之一,它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运用于组织管理,通过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来预测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以调动人的积极 性,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达到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组织效能的目的。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 的创造力。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则局限于教育工作者,研究的可心问题是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这自然是属于管理心理学的范畴。在教育管理活 动中,能否调动教育人员的积极性,挖掘出人的创造力,对提高教育管理绩效,实现组织目标,起着关键的作用。管理心理学是教育管理心理学直接的学科基础,管 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对于教育管理心理学来说基本上也是适用的。由于其管理对象不同,教育是一种知识性生产,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活动,因而许多适用于工商企 业管理的心理规律,对教育管理来说未必全部都适用,我们决不能把企业管理心理学的原理照搬到教育管理心理学中来,而是要根据教育管理的实际,研究教育管理 心理学过程中的具体心理学课题。

      144.什么是社会认知?说明社会认知的特点和意义?答: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认知反映,是指主体对他们的行为、对社会交往和对集体组织间的关系的认知。特点:在 社会生活条件下,人们说话、握手、眼睛的注视,不仅是物理性质给予人的刺激,更重要的是,社会因素的刺激。同样的刺激回带来不同的反映和评论。人们彼此的 握手,有多少深情厚意尽在不言中。眼能通神,眼会说话,是因为大脑可以从这些神经冲动中受到无数的信息,带来一系列不同的心理反映。社会认知的种类:有对 他人的认知,人际认知,以及自我认知,此外,还有对社会事件认知和社会角色认知等。社会认知的意义:社会是人们社会行 为的基础,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汇总要了解人的社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了解人的社会认知活动,形成正确的社会知觉。这会知觉是协调人际 关系、调动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心理因素。它不仅表现个人对他人的态度,而且也影响个人对他人的态度及其相互之间的交往过程。现代管理主要是 对人的管理,管理水平的提高组织效率的发挥以及群体凝聚力的增强,都受社会认知的影响。

      145教育管理中的认知偏见有哪些?应如何克服?答:偏见:就是一个人对他人或其他群体所持有的缺乏事实根据的错误的认知和态度。在教育管理中应克服的认知偏见有:1第一印象2光环效应3近因效应4社会刻板印象5情感效应。

      如何克服:第一印象: 在社会认知中,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在教育管理中,领导者要善于利用第一印象个群众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这显然对 开展今后的工作是极为有利的,同时,也要注意第一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在观察人时要全面考察,不能固定不变地凭一次印象就轻易给一个人下结论。光环效应: 在社会认知中,将知觉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它方面去,这种现象叫光环效应。又称为晕轮效应或成见效应。作为教育管理者,了解光环效应的作用, 有助于以偏盖全的思想方法,克服过度类化的认知偏见。另外,有意识地培养并发扬自己优良的个性品质可以给人以深刻印象,从而弥补自己其他品质的不足,这对 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施有效的管理都是有利的。近因效应:是指在社会认知中,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于 一个人的整个印象会产生更强烈的作用。也称为系列位置效应。在管理工作中要全面地发展地看人,即不能僵化,把人看死,固定不变,也不能凭一时一事就轻易对 人下结论。只有在发展变化中观察,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这一点对于管理者全面看待干部和群众,提高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刻板印象: 在社会认知中,人们常常受以前经验模式的影响,在其头脑中形成有关某人或某类人的固定印象,这种固定的刻板印象将对随后的反映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现 象称为社会刻板印象或定势效应。教育管理心理学之所以要研究社会刻板印象,主要,目的在于了解社会各种刻板印象的成因极其克服办法,以便为管理工作的少年 里开展提供帮助。情感效应:在人际关系中,观察已有的情绪情感对社会认知的影响,从而造成对人判断或评价上的偏见。管理者要大公无私,坚持原则,不应以感情代替认知,防止情感效应引起认知偏见。

      146. 教育科学与教育管理心理学有何关系?

      答: 教育学与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关系极为密切。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解释教育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研究教育的本质、目的、方针、制度、各项教育工作的任务、过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教师、学校的领导与管理等问题,旨在找出教育的规律、原理和方法。教育学揭示了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一条是教育与政治、经济的 关系,另一条是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人们普遍要求教育只亮到提高,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就在于教育管理。可见教育管理离不开教育学。然而,教育培养的对象即受教育者是人,教育管理的对象即教育者也是人,而培养人和管理人都必须了解人心理活动规律才能奏效。在教育管理实践中,教育工作者的活动 总会涉及心理现象的许多方面。例如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个性特点、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这些都是心理活动的问题,教育学是研究人的规律的科学。在教育管理中,受教育者在从事学习,劳动、文娱、体育及其它适当的社会活动中,实现着一系列复杂的行了过程,作为教育者必须掌握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逐渐得到发展。教育管理方法和条教育质量方面,从心理学角度去研究则更为恰当,因而当前的教育管理必须从心理学角度加以探讨,以求其科学性管理。教育管理心理学使揭示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的规律,在研究中必然与教育学紧密联系,彼此交错渗透,以教育学理论为基 础,为教育管理提供心理学依据。147应如何培养兴趣?答:一.实践活动是兴趣形成的必要条件。在教育管理中,应通过实践提高人们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加深人们对教育事业战略地位的理解,这对于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兴趣具 有重要的意义。二,社会生活条件是兴趣产生、巩固和发展的决定因素。人在社会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制约着人们的生活途径和人们需要的性质、内容。因此, 人的社会主义生活条件也制约着人的兴趣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的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三,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是兴趣产生的前提。实践证明,当人们不具备客 观事物中某些方面知识和技能的时候,他就不能产生对这方面的兴趣,对于他们从事的活动很难胜任。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是产生相应的兴趣、提高和丰富人们的兴趣 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反过来,广阔的兴趣又是人们获得广博的丰富的知识,获得多种技能的必要前提和心理条件。所以,兴趣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是相符相成、相互 促进的。在教育管理下,应创造条件,鼓励支持教育工作者发展广泛的兴趣,为他们提供进修、培训及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的机会。四,自我教育是兴趣形成和发展的 基本条件。外界环境与教育条件必须通过个人的自我教育才能成为起作用的因素。这是因为人的兴趣既不是先天的又不是环境和教育机械的决定的。教育工作者的兴 趣基本上是由他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决定的。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需要和生活经验来培养兴趣,特别是根据自己的世界观、信念和理想来推动、支持和调节兴 趣,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自己的兴趣,做自己兴趣的主宰。

      148期望理论对管理的启示? 答: 期望理论是激发动机中应用广泛的理论,对我们的管理实践是有启示的。应当在管理实践中有分析地加以运用。在使用期望理论时,必须注意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 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例如,对效价的看法上,由于社会制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不能把效价局限在物质利益上,应努力提高职工对效价的社会意义 的认识,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又如,西方过在应用期望理论时,主要是说个人的期望,以实现个人期望进行极力,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就不 应片面强调个人期望的实现,而应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

      149说明教育群体中人际关系的特点和作用?

      答:A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影响。1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调动组织成员的个体积极性。如果一个教育群体人际关系良好,彼此相处心情舒畅,相互关怀体贴,不仅心理上有安全感,信息与智慧都会随着相互交往而来,而且还可以激发出个体所蕴藏的巨大潜力。个体积极性的提高,正是组织目标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2一定的人际关系表现出一定的人际关系模式,其中由于一方的行为会引起另一方的相应行为。正确的行为回引起积极的行为反应,错误的行为会引起消极的行为反应。B人 际关系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理健康发生很大的影响。人际关系不同,需要有不同的心理适应,以保证心理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使人心情舒畅, 工作关系团结协调,家庭和睦友好,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失调,引起消极的心理适应,往往使人心情消沉苦闷,工作关系紧张,家庭生活不安,甚至导致 心理疾病。在教育群体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组织成员心理的健康发展。人际关系良好意味着人们之间交往频率高,信息交流快,有利于个体才能的发展,人际 关系良好意味着人们之间温暖关怀,彼此可以倾诉衷肠,分忧解愁,使情绪开朗,可避免不少心理疾病,人际关系良好还意味着彼此信任,在思想观念态度价值观等 方面相互摄取,从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C人际关系对团结的影响。人际关系是团结的基础,它可以反映出组织内部团结的好坏。在教 育群体中,如果人际关系良好,群体成员同心同德,认同感强,拧成一股绳,就有较大的凝聚力。相反,人际关系紧张,互不信任,安全感下降,甚至还要分出许多 精力去应付人际纠葛,必然影响组织的巩固与发展。D人际关系对教育绩效的影响。人际关系对教育绩效有很大影响。在教育群体中, 当人际关系处于和谐协调的状态时,人们相互支持,步调一致,容易形成合力,可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绩效,反之,人际关系紧张,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甚至 故意设置障碍,教育力量内耗,必然影响教育绩效。总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群体有全局性影响,在教育群体中,它是激励教育成员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也是教育成 员身心健康发展的心理基础,是教育组织团结巩固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影响教育绩效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150.分析教育群体中个体的心理效应?其与教育管理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 在群体中个体间的彼此相互作用,通过模仿暗示从众等心理机制,不断地发生类化并形成群体心理,导致相同的行为。群体中的每一个体都受别人的影响,同时又影 响别人,形成一种群体中个体的合力。这种合力,又制约着或影响着群体中的每个人,使之产生不同于单独个体存在时的心理反应,我们称之为个体的心理效应。群 体的个体心理效应主要包括认同、模仿、暗示、从众、服从等心理和行为。A认同与教育管理:1教育领导者要严格按照党的要求,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有与自己认同的基础。2教育领导者要尽可能以其部属现有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水平为起点,避免要求过高,失去认同的可能。3要对教育工作者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使他们的言行合乎党的要求,从而使领导与群众的认同建立在党的原则要求的基础之上。B模仿与教育管理:在教育管理中,模仿的运用主要是正面榜样的树立。正面榜样的树立可以有社会先进榜样本系统先进榜样领导者榜样三种。C暗 示与教育管理:由于暗示不具有强制的特点,因此人在接受暗示时,影响就很深,在管理上要从积极方面去运用它。教育领导者要树立自己的威信,提高自己的威 望,要使自己具备使部属受正面暗示的种种个人条件,特别是在品德才能上,要善于运用有助于暗示效果的种种客观因素,要注意引导人们防止不良倾向的暗示影 响。D从众有教育管理:1在群体意见正确的前提下,要创造条件促使个人从众,对有从众表现的人可以用强化手段予以巩固。2在发现群体压力不妥的情况下,要积极支持个人正确意见而防止从众行为的发生。3在个人意见不同而有不从众的情况下,可以允许有一定的范围或时限的保留。E服从与教育管理:应注意:1对于任何群体组织,服从都是需要的2要提倡自觉的服从而防止搞盲目的服从,要强调对法规对组织对集体决议的服从而不过分强调对个人的服从,对个人的服从要强调以个人指令与法规组织意见集体决议等的一致性为基础,不搞对任何个人意见的惟命是从。3教育领导者对于那些事事时时4处处对自己惟命是从的下属人员,要有一些分析,甚至要有一定的警惕,对于那些盲目服从倾向的人要进行必要的教育帮助。

      151、我国古代思想家性善、性恶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是什么?答: 性善论以儒家学派的孟子为代表。主要观点:他的人性观体现在《孟子。告子上》篇中。他认为:“人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意思 是,人本性是善良的,就像水总是向低处流那样。没有本性不善良的人,也每天有不向低处流的水。性恶论主要代表人物是荀子。在人性的问题上,有其自己的观 点。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这是性伪之分的命题。他和孟子一样,主张人性是生而具有的。他认为性是先天的,人的自然本性,伪是后天的, 人的习性。他有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反。《荀子》篇中记载他的观点:孟子曰:“人之性善,曰:是不然。“荀子主张性恶。

      152.试述孟子、荀子人性论的管理策略极其现实意义?答: 孟子不只是提出性善的理论,而且将其理论用之于管理人,管理国家。他指出管理首先要实行仁政,而仁政之根本在于养心,猛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 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还说过:“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些思想都以性善为出发点,进而扩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性善论后 来成为宋明理学正统的人性学说。在管理方面,荀子提出“礼”“刑”两点措施用于治理天下。礼是以教育为主,使人们自觉地服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承认人有贵 贱尊卑之分。俸禄有薄厚之差。刑是指依法制裁,如果不服从这种社会阶层的约束,就要加以刑罚,这样就能保证社会的稳定。意义:以上对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人性 论做了简要的介绍,可以看出,古代思想家对于人性的认识,不限于从理论上探讨,而是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和方法,这是十分可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认真的分 析,继承,是古为今用。正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徐联仓教授指出的:“中国的儒家哲学不仅在中国有深远的影响,在东亚和西方也有日益增加的研究兴趣。以日 本为例,他们吸收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一些重要启示,结合生产技术发展的需要,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英美等传统西方的管理模式的新路子。反过来,那些传统的资本 主义管理方法也正在吸收日本的管理的经验。

      153简评西方心理学的人性假设?答:从经济人的假设,提出X理论,从社会人的假设,提出人际关系理论,从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提出Y理论,从复杂人的假设而提出超Y理 论。从这个演变过程中,反映出西方管理心理学对人性认识深化发展的过程。不同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措施,不仅反映了人性观上的差异,也是与当时的生产发展水平 与职工的生活水平相联系的。这种对人性的研究对管理工作无疑是有意义的。但是,西方学者关于人性的种种假设,所偏重的都是人的自然本质,而离开了人的社会 本质。他们认为人对工作的态度,对人际关系的需求和对成就的渴望,似乎都是生而具有的天性,忽视了不同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对人性的制约,是有其阶级局限性 的。尽管西方管理心理学中的人性假设掩盖了资本主义雇佣人的本质,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但他也揭示了管理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对人性发展的依赖和影响。借 鉴这些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发展适合我国特点的管理心理理论是十分重要的。

      154.人际关系理论(社会人的假设)的基本观点?

      答:1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而人际关系是形成人们身份感的基本因素。人类的工作要以社会需要为主要动机,经过同时间的人际交往可以满足社交需要。2从工业革命中延续过来的机械化生产,使工作本身变得单调而枯燥,其结果是使工作失去了内在的意义。因此,这些失去的意义要从工作中的社交关系中寻找回来。3与管理部门所采用的奖酬和控制的诱因比起来,职工们会更易于对同级同事之间所组成的群体社交因素作出反应。4人们最希望管理者能满足自己的社会需要,至于职工们对管理部门的反应能达到什么程度,应视管理者对下级的归属需要、被人接受的需要以及身份感的需要满足到什么程度而定。

      155.简述西方心理学的人性假设?其管理措施有那些?答:A经济人的假设。经济人也称为理性经济人,也有人译为实利人或唯利人。这种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的哲学观,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都想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动机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被称为X理论。

      相应的管理措施。1.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与广大群众无关,工人的任务是听从指挥。2管理者的工作重点是在提高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方面,而不考虑人的感情和道义上应负的责任。要实现组织目标,完成生产任务,管理者必须用控制和强迫的手段。3人是经纪人,管理者要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4人天生是懒惰的,对消极怠工者要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以强迫和威胁其达成目的。有人说这是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政策。B社会人的假设。管理措施:1强 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际关系理论认为,管理者不应只注意工作生产任务,而应以人际关系为重,重视职工之间的友好关系,培养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意 识。同时还应看到,在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是以人际关系为基础,并有谈们自定的行为规范,也影响着工人的生产行为。3提倡集体奖励:“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方式,强调金钱刺激并扩大个人差别,而人际关系理论的积极原则是提倡实行集体的奖励制度,而不主张实行个人的奖励制度。4提 出新型的参与管理的方式:所谓参与管理,是指在不同程度上让职工和下级参加企业决策的研究和讨论。人际关系理论认为,让职工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合理 化建议,能提高职工的参与水平,有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此外,管理者要注意倾听职工意见,并及时向上级反映,在职工和生计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起着联络作 用。C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称为Y理论。相应的管理措施:1管理者的工作重点由经济人的重视任务,社会人的重视人的因素转移到重视工作环境和条件上,他主张创造一种适宜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尽量减少和消除职工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使人们能充分地自我实现。2管理者要充分运用授权分权,工作扩大化和丰富化,以及参与管理的方式,激励职工发挥潜能,有效地达成组织目标。3管理制度要保证职工成分表现自己的才能,达到自己所希望的成就。在奖励方式上更重视内在奖励,以满足职工自尊自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D复杂人的假设。又称为超Y理论。相应的管理措施:1采取不同的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由于各个组织的形式规模以及历史背景的不同,在组织结构上可采取灵活变化的组织形式,有的采取直线式,有的采取直线职能式,有的采取矩阵式的组织形式。2根据企业情况不同,采取弹性应变的管理方式,以提高管理效率。3善于发现职工在需要动机能力个性方面的个别差异,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方式。

      153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他对教育管理有何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为抽象地谈论人性的善和恶,或是善恶混合都是不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去反映它、理解它、认识它。实际上,马克思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谈论人性观的问题。首先从整个人类着眼,人的本质属性与动物究竟有何区别,应该如何去认识人的本质属性,这是从哲学的高度概括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其次,是从个体角度着眼的,对人的本性善、恶应如何看待的问题。当然,此二者是密切 联系的,而且前者对后者具有指导意义。现分述如下:1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属性的生物,人的本质是三种属性的统一体。人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人属于自然,另一方面是人统治自然。人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 和社会的关系,是人的本质最重要的方面。人的意识属性说明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消极的反映,而是具有自觉性,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综上所述,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属性、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统一体。人是有生命的活生生的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了自然社会意 识这三方面属性的统一,人的本质只有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呈现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2人的本性。讨论马克思主义 的人性观问题,离不开人的需要。因为需要是人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最容易显现出人的本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没,人的需要既他们的本性。他还指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特性,”“他们的需要既他们的本性”。这些话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的需要是人的活动的最基本的动力,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需要作为驱动力 的,是最根本的东西,所以说是人的本性。从需要的角度而言,无所谓善恶,它是客观的必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作为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体,其最本质的特点就在 于,他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的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人。马克思主义认为,满足人的需要是有条件的。只有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人人都参加劳动, 生产力大大提高,社会分工不再限制人们的劳动意愿,具有高度文明与享受能力,创造全新的人等,才能使人的需要得到真正合理的解决。意义:马 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和人的需要理论,对于我们正确评价国外管理心理学中的人性理论和研究教育管理心理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是社会主义的科学管理制度和管 理方法的出发点和重要的理论根据。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从我国现代化生产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教育实际出发,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下,建 立正确的人性观,才能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改革陈旧的管理制度。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为指导思想,从教育工作实际出发,从一切 社会关系对各种人的实际影响出发,具体的人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观点出发,即强调适应新时期要求,改革教育管理制度,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中调动 人的积极性,又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例题展示(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探讨教育管理活动中( )

      A、不同角色人们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B、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C、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D、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2.老年人认为年轻人“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这是()A第一印象 B光环效应 C近因效应 D社会刻板效应

      3.推动经济增长和法则的“两个轮子”是( )A 教育和科技 B政治和经济 C管理和技术现代化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4.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具有( )

      A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B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C动物属性和社会属性D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属性

      5.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称为()A认知 B情感 C意志 D行为

      6.要求作出迅速、灵活反应的工作,下列哪种气质类型的人较为适合?

      A多血质和抑郁质 B胆汁质和粘液质 C多血质和胆汁质 D粘液质和抑郁质

      7.焦虑属于下列哪个方面的问题? A品德 B行为 C情绪 D性格

      8.不怕酷暑严寒,不怕紧张劳累,可长时间持续工作而不太感到疲劳,这属于影响挫折容忍力因素的()

      A性格训练 B生理条件 C学习与训练 D个体心理品质

      9.“人生之事,十有八九不如意”,说明了挫折的() A恒常性 B指向性 C现实性 D普遍性

      10.一个身材矮小、相貌平庸、得不到人们青睐的女孩子,致力于事业,拼命工作,以期出人头地,这是自我防御方式的()

      A代替作用 B压抑作用 C 投射作用 D合理化作用

      11.“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这属于态度的() A内化 B服从 C模仿 D认同

      12.1957年,美国心理学家菲斯严格提出了() A平衡理论 B认知失调理论 C一致性理论 D功能主义理论

      13.他已经注意到锻炼有益健康,就在让他多看看锻炼有方的人的实际收获,这属于改变态度的

      A说服 B中介策略 C潜移默化 D宣传策略

      14.学生演算数学题,单独做与旁边有人看他做,效果不一样,这种现象属于

      A群体目标 B群体意识 C群体动力 D群体规范

      15.马斯洛认为人最高级的需要是() A安全 B尊重 C爱和归属 D自我实现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6.简述什么是“社会人”的假设及相应管理措施。

      答:“社会人”假设认为物质利益队调动人的积极主动性只有次要的意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1)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2)强调重视职工间的人际关系(3)提倡集体奖励(4)提出新型的“参与管理”的方式。

      17.简述能力的含义以及如何根据人的能力差异进行有效管理。答: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1)确定目标,以职选人(2)用人之长,避人之短(3)能级合理,能职相称(4)大胆改革,择优汰劣

      18.简述惩罚的几个注意要点。答:(1)惩罚要公正合理 (2)惩罚要掌握时机 (3) 惩罚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4)运用惩罚措施要掌握好尺度 (5)惩罚方式要有空头的,书面的,公开的与个别的几种

      19.简述如何加强正是群体的管理?答:(1) 使群体成员乐于接受组织目标 (2) 提高群体成员的工作满足感 (3)改善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4)增强群体意识,培养高效率群体 (5)维护群体成员身心健康

      20.简述影响教育群体竞争的因素。答:(1)动机(2)组织机构(3)交流信息(4)个性特征(5)竞争成败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1.试述如何解决教育工作者的挫折问题。答:(1)调整组织环境,减少导致挫折的刺激情境 (2)进行教育和培训,增强个体对挫折的容忍力 (3)正确对待受挫者 (4)讲究心理卫生,保护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

      22.试述如何提高教育领导者的影响力。 答:(1)加强教育领导者的心理修养 (2)缩短教育领导者影响力的力距 (3)增加面对面人际交往与信息的口头传递(4)提高教育领导者的工作效率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0分)

      23.新校长上任后,在教师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队全校考试成绩排列名次,实行末位淘汰等。一开始,老师们的积极性还蛮高,可过一段时间后,就出现了许多老师争占学生课外时间,相互揭短,相互保密等现象,这使新校长十分苦恼,该不该继续鼓励竞争呢?

      请联系实际,论述在教育管理中应该如何组织好竞争?

      答:竞争的积极作用:(1)激发教师主人翁责任感 (2)增强群体凝聚力 (3)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绩效

      竞争的消极作用:(1)心理压力 (2)心理污染 (3)小群体意识 (4)认知偏差

      组织竞争:(1)要强化竞争意识 (2)要树立竞争的道德 (3)要创造竞争的条件 (4)要健全竞争的法规

      例题展示(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20世纪 ( ) A.30年代 B.40年代 C.50年代 D.60年代

      2.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中采用观察法,下列哪一选项描述是正确的 ( )

      A.所得结论真实可靠 B.易作数量分析 C.易确定因果关系 D.易准确地重复观察

      3.下列古代思想家中,主张性善论的代表人物是 ( )A.王安石 B.荀子 C.庄子 D.孟子

      4.在社会认知中,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于一个人的整个印象会产生更强烈的作用,属于 ( )

      A.第一印象 B.近因效应 C.光环效应 D.社会刻板印象

      5.教育工作者善于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明辨是非,迅速合理地作出决定并坚持执行,属于意志品质的 ( ) A.果断性 B.坚持性 C.自制性 D.目的性

      6.受个体生物组织制约的、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强度、速度、灵活性等动力方面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 )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智力

      7.有人认为行为乃是个人对于刺激或情境的反应;其过程如下:S←→0→B→A。这一观点是以下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 ( )

      A.托尔曼 B.华生 C.勒温 D.梅耶

      8.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动机所具有的特点( ) A.主观性 B.内隐性 C.不变性 D.实践性

      9.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认为,最高层级的需要是 ( )

      A.安全需要 B.尊重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爱和归属的需要

      10.有的人受挫折后闭门不出、生病、住院、酗酒,甚至吸毒等,这些行为属于受挫后的( ) A.冷漠B.固执C.倒退D.逃避

      11.最小的群体由几个人组成( ) A.1个人 B.2个人 C.3个人 D.4个人

      12.为实现教育目标,为一线教学人员正常运行的后勤保障系统中的群体组织,如总务、财务、教材、设备、图书馆、资料室、医务、伙食等群体组织,属于( ) A.参与群体 B.管理群体 C.服务群体 D.教学群体

      13.人际关系的实质是 ( ) A.心理关系 B.经济关系 C.政治关系 D.血缘关系

      14.认为所有的冲突都是不好的观点是 ( )A.传统的观点 B.现代的观点 C.互动理论的观点 D.人群关系理论的观点

      15.领导者最宝贵的智力品质是( )A.敏锐的观察力 B.良好的思维力 C.创新能力 D.良好的记忆力

      16.认为管理者在决策时追求的是“满意”而不是“最佳”,在决策时只要能找到“令人满意”的方案就可以了,不必再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物质力量去寻求“最佳的决策,以免得不偿失,这属于 ( )

      A.有限理性决策理论 B.决策树法 C.“智能框架”理论 D.决策四分图

      17.领导集体内各成员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开展心理活动,其外在表现形式就是该集体的亲和状态,这属于教育领导集体心理优化标志的 ( )A.心力集中 B.心向一致 C.心理平衡 D.心理相容

      18.现代技术对组织管理的影响,使管理活动中人为干预的机会 ( )

      A.越来越多 B.和以前一样多 C.越来越少 D.时而多,时而少

      19.组织文化的中心和主体是 ( ) A.文化活动层 B.制度层 C.器物层 D.精神层

      20.教育组织的变革程序是从下列哪一程序开始的 ( )A.组织诊断 B.实施变革 C.效果评估 D.确定问题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1.人们通常采取哪些措施来消除不公平感?答:(1)重新认识个人的投入和产出,求得心理上的解脱。

      (2)改变比较方法,自我安慰,获得主观上的公平感。 (3)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投入、产出比率。

      (4)采取行动,改变他人的投入、产出比率。(5)采取不正当的方式发泄不满。

      22.简述影响教育群体合作的主要因素。答:(1)工作目标是否一致。 (2)工作性质是否相同。 (3)信息沟通是否畅通。 (4)群体规范是否确立。 (5)奖励方式是否正确。 (6)领导方式是否恰当。

      23.简述教育群体决策的意义。答:(1)弥补个人不足。 (2)集中群众智慧。 (3)有利贯彻实施。

      24.什么是非正式教育群体?非正式教育群体对群体成员的作用有哪些方面?答:非正式教育群体指没有明文规定或不需组织认可、自发形成的教育群体。 (1)补偿作用。 (2)控制作用。 (3)同化作用。 (4)激励作用。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任选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如果3题均作答,只按前2题计分。)

      25.什么是能力?你认为应怎样根据人的能力差异进行教育管理?答: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1)确定标准、以职选人; (2)用人之长、避人之短; (3)能级合理、能职相称; (4)大胆改革、择优汰劣。

      26.试述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途径。答:内容:(1)常规建设。(2)精神建设。

      途径:(1)领导率先示范。(2)舆论积极导向。(3)骨干带头,蔚然成风。 (4)开展思想工作,促进少数人从众。

      (5)开发校园文化资源。 以上每小点1分,并根据展开阐述情况,给予0-3分,共10分。

      27.根据你的实际经验,试述教育领导者应遵循的教育组织管理的心理原则。答:(1)目标认同原则。(2)合理授权原则。(3)信息沟通原则。(4)心理平衡原则。以上每小点1分,并根据展开阐述情况给予0-6分,共10分。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28.张老师从外地调到省城一所学校,新学期担任班主任工作。“新官上任三把火”,开学第一天,张老师就把自己精心准备的班级目标管理非常细致地在全班同学面前宣读了一遍,然后就在班上实施,全班同学统一要求。同学们对新老师不熟悉,开始时不敢反对,时间久了,反对的声音逐渐多了起来。有的同学说,这个目标是老师制定的,又不是我们制定的,于嘛要我们遵守;有的同学说,张老师是为了我们班同学好,他为这个目标管理花费了很多心血,我们应该理解他。

      请你根据良好目标的特性以及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的原理对以上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你的看法。

      答:(一)良好目标具有激励作用,应具备以下三点:(1)具体性。 (2)适度性。 (3)可测性。

      (二)把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结合起来,要做到:

      (1)在制定目标时,应注意:①设计合理。②目标认同。③群众参与。

      (2)当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发生冲突时,应正确对待:

      ①当两种目标发生冲突时,要尽量扩大集体目标的内容。②通过疏导的方法,使教育工作者懂得共同事业中包含着个人的利益。③提倡在集体目标指导下制定个人目标。④要限制个别成员不利于实现集体目标的个人目标。(根据分析和阐述情况给予0-6分。)1、尊老爱幼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做的,让我们大家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做一个尊老爱幼的模范;积极、勇敢地接过先辈们尊老爱幼的接力棒,把祖祖辈辈这一光荣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在这天高云淡、秋风飒爽的季节,让我们共同祝愿天下所有的老人都能幸福、安康,让我们共同祝愿天下所有的少年儿童都能健康、快乐!谢谢大家

    扫码关注“广东省自考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回复“押题”获取余下押题资料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广东省自考03708中国近代史纲要押题复习资料

    广东自考课程培训

    广东自考交流群

    扫码加入考生交流群

    一起探讨自学考试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